[发明专利]电动汽车远红外智能采暖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55687.2 | 申请日: | 2021-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1512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发明(设计)人: | 王婼楠;吴亚琪;尚建勋;马玉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骏珲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骏源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22 | 分类号: | B60H1/22;B60H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鼎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51 | 代理人: | 顾可嘉;夏华栋 |
地址: | 201701 上海市青浦区青***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汽车 红外 智能 采暖系统 | ||
1.一种电动汽车远红外智能采暖系统,其特征在于,由远红外电加热系统、远红外电加热控制系统、智能采暖控制系统和云端处理器组成;所述智能采暖控制系统不断从所述远红外电加热控制系统获取用户行为操作数据经深度学习生成用户采暖运行策略并由所述云端处理器向所述远红外电加热控制系统下达工作命令,所述远红外电加热控制系统控制所述远红外电加热系统的运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动汽车远红外智能采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红外电加热系统由分布于客舱地板和座椅下的远红外面状电热材料组成,所述远红外面状电热材料为短切碳纤维和/或碳纳米管作为红外电热材料制备的热塑性和/或热固性面状复合电热材料,所述远红外面状电热材料的背面还包括红外反射层和保温层,所述红外反射层可采用铝箔反射膜,所述保温层可采用酚醛树脂片材、保温棉或硅酸铝纤维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电动汽车远红外智能采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红外面状电热材料上还包括导电铜箔、引出线和限温元件,所述导电铜箔设置在红外电热材料的一组对称的长边或短边上,所述引出线为两根,所述引出线一端分别焊接接入远红外面状电热材料的导电铜箔上,所述引出线另一端设置有汽车通用型接线端子,所述限温元件包括电源线和限温传感器,所述限温元件的电源线焊接在远红外面状电热材料的导电铜箔上,所述限温元件的限温传感器固定在远红外面状电热材料的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动汽车远红外智能采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红外电加热控制系统由采暖集成控制装置、网络通信装置和传感器装置组成;所述采暖集成控制装置由网关模块和采暖集成控制模块组成,所述的网关模块执行所述传感器装置数据的上传和接受所述云端处理器向所述远红外电加热控制系统下达的运行策略命令,所述采暖集成控制模块接受网关下达的运行策略命令并执行,所述网络通信装置包括有线通信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所述有线通信模块用于所述传感器装置和所述采暖集成控制装置之间的通信,所述无线通信模块用于所述采暖集成控制装置和所述云端处理器之间的通信,所述传感器装置用以监测客舱内的温度,所述温度传感器位于远红外面状电热材料上和舱室内各测温点;所述云端处理器可采用公有云和/或私有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动汽车远红外智能采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采暖控制系统由用户车辆采暖数据层、用户车辆采暖个性化预测模型端和应用程序端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电动汽车远红外智能采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车辆采暖个性化预测模型端对所述用户车辆采暖数据层的数据进行清洗及处理,得到训练数据;所述训练数据导入神经网络进行深度学习,生成用户车辆采暖的个性化预测模型;所述用户车辆采暖数据层不断将新产生的用户车辆采暖数据导入神经网络,训练优化得到用户车辆采暖的个性化预测模型。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电动汽车远红外智能采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车辆采暖数据层包括:获取用户车辆采暖的相关数据,所述相关数据包括:使用数据和环境数据;所述使用数据包括:开启时地理位置信息、关闭时地理位置信息、前后舱地板各位置采暖开启时间、前后舱地板各位置采暖关闭时间、前后舱地板各位置采暖温度设定数据、前后舱地板各位置采暖温度调节数据,前后排各座椅采暖开启时间,前后排各座椅采暖关闭时间,前后排各座椅温度设定数据,前后排各座椅温度调节数据;所述环境数据包括:用户车辆地理位置气象数据、用户车辆客舱内温度传感器上传的环境数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电动汽车远红外智能采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用户车辆采暖数据层的数据进行清洗包括:删除问题数据和异常数据,得到清洗后的训练数据,所述清洗后的训练数据为符合神经网络输入结构的预处理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骏珲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骏源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骏珲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骏源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55687.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 下一篇:集成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