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材料组分的确定方法、装置、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54077.0 | 申请日: | 2021-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6962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9 |
发明(设计)人: | 余晓露;李贶;孙冬胜;赵永强;郑伦举;周生友;杨伟利;宫晗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G06K9/34;G06K9/62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华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1 | 代理人: | 于菲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材料 组分 确定 方法 装置 终端 可读 存储 介质 | ||
本申请关于一种材料组分的确定方法、装置、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涉及岩石鉴定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获取材料薄片图像;将材料薄片图像输入晶态识别二分类模型中,输出得到单晶态组分集合图像和非单晶态组分集合图像;接收扫描数据;基于扫描数据对单晶态组分识别结果进行验证,得到验证结果;基于单晶态组分识别结果、非单晶态组分识别结果以及验证结果确定材料薄片的组分。在此过程中,仅需对于与单晶态组分集合图像对应的位置进行扫描,减少了扫描区域的面积,进而减少了扫描消耗的工作时间,提高了对材料薄片样本的组分进行确定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材料鉴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材料组分的确定方法、装置、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材料鉴定领域中,在处理由不同种类和数量的组分混合而成的固体材料,也即固态多组分混合材料时,通常通过扫描分析的方法,确定其构成组分的化学成分或分子结构,进而对目标材料进行精确鉴定。
相关技术中,扫描分析通常采用显微观察与微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显微观察采用的仪器包括但不限于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微区分析采用的仪器包括但不限于分子光谱仪器、X射线荧光光谱仪器、X射线能谱仪器等在通过将固态多组分混合材料进行切割,得到表面抛光、尺寸固定的平整的材料薄片之后,即结合显微观察,通过扫描仪器对材料薄片的表面进行完整扫描。在一个示例中,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结合显微观察对圆形材料薄片进行全面扫描,并将扫描结果进行输出,通过对于扫描结果的分析对于材料的性质进行确定。在一个示例中,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对圆形材料薄片进行全面扫描,并将扫描结果进行输出,通过对于扫描结果的分析对于材料的性质进行确定。
然而,相关技术中的扫描方法耗时较长,致使通过全面的扫描分析方法对于固态多组分混合材料的组分进行确定的过程的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关于一种材料组分的确定方法、装置、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能够提高对于固态多组分混合材料的组分的确定效率。该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材料组分的确定方法,该方法包括:
获取材料薄片图像,材料薄片图像为从对材料样品切割得到的图像,材料薄片图像中包括至少两个组分区域,材料样品为固态多组分混合材料样品;
将材料薄片图像输入晶态识别二分类模型中,输出得到单晶态组分集合图像和非单晶态组分集合图像,单晶态组分集合图像中包括至少一个单晶态组分区域,以及与单晶态组分区域对应的单晶态组分识别结果,非单晶态组分集合图像中包括至少一个非单晶态组分区域,以及与非单晶态组分区域对应的非单晶态组分识别结果,晶态识别二分类模型为基于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模型;
接收扫描数据,扫描数据为对应单晶态组分区域进行扫描得到的数据;
基于扫描数据对单晶态组分识别结果进行验证,得到验证结果;
基于单晶态组分识别结果、非单晶态组分识别结果以及验证结果确定材料薄片图像的组分。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材料组分的确定装置,该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材料薄片图像,材料薄片图像为从对材料样品切割得到的图像,材料薄片图像中包括至少两个组分区域;
输入模块,用于将材料薄片图像输入晶态识别二分类模型中,输出得到单晶态组分集合图像和非单晶态组分集合图像,单晶态组分集合图像中包括至少一个单晶态组分区域,以及与单晶态组分区域对应的单晶态组分识别结果,非单晶态组分集合图像中包括至少一个非单晶态组分区域,以及与非单晶态组分区域对应的非单晶态组分识别结果,晶态识别二分类模型为基于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模型;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扫描数据,扫描数据为对应单晶态区域进行扫描得到的数据;
验证模块,用于基于扫描数据对单晶态组分识别结果进行验证,得到验证结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5407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