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辆空调系统的脉动调节结构、方法和一种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37658.3 | 申请日: | 2021-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999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1 |
发明(设计)人: | 段传学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B60H1/32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苗晓娟 |
地址: | 31533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空调 系统 脉动 调节 结构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空调系统的脉动调节结构、方法和一种车辆,具体涉及车辆空调设备领域,该车辆空调系统的脉动调节结构包括:调节装置、脉动检测传感器及控制器。调节装置串联设置在空调系统的制冷剂回路中,调节装置包括至少两条并联的调节管路,每一调节管路上均设置有流量调节部;脉动检测传感器安装在制冷剂回路上,用于检测制冷剂回路中的脉动;控制器分别电连于脉动检测传感器和各个流量调节部的控制单元。本发明车辆空调系统的脉动调节结构通过控制器根据制冷机回路中不同的工作状况对制冷剂脉动做出即时有效地反馈,有效降低了制冷剂回路中制冷剂脉动压力,减轻了车辆空调系统的运行噪音,并提高了车辆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空调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空调系统的脉动调节结构、方法和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空调系统为乘客提供了舒适的使用环境,空调系统已成为现代汽车技术应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空调系统中,使由压缩机压缩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冷凝成液态,换热介质在冷凝器与制冷剂发生热交换后,液态制冷剂又通过节流装置和蒸发器后蒸发气态制冷剂从新进入到压缩机中,依此循环工作。
在车辆领域,蒸发热泵汽车空调系统已在多数企业普及,现有汽车内的空调系统一旦确定,压缩机类,冷凝器,TXV(Thermostatic expansion valve,热力膨胀阀),蒸发器及管路确定下来,整个系统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的状态就确定了。在空调系统内汽车空调压缩机的吸排气是周期性的,因此管路中的制冷剂压力和速度呈周期性的变化,这种压力与速度周期性的变化称为制冷剂脉动。制冷剂脉动会辐射气动噪声,噪声的基频与气体脉动的频率相同,同时制冷剂脉动会使低压管中的气体谐振产生脉动性噪声。而空调系统内的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脉动会由于环境温度和压缩机转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同时因脉动而产生的噪音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故而空调系统内难以通过设置固定的除噪减震元件对空调系统管路中的脉动进行有效的调节。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款车辆空调系统的脉动调节结构,可根据空调系统内不同的运行状态对系统内的制冷剂脉动进行有效的调节,使空调系统的运行噪音降低。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空调系统的脉动调节结构、方法和一种车辆,以改善现有车辆空调系统中的脉动调节结构无法根据空调系统的运行状态对变化的制冷剂脉动进行有效调节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它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空调系统的脉动调节结构,该车辆空调系统的脉动调节结构包括:调节装置、脉动检测传感器及控制器。
其中,调节装置串联设置在空调系统的制冷剂回路中,所述调节装置包括至少两条并联的调节管路,每一所述调节管路上均设置有流量调节部;脉动检测传感器安装在所述制冷剂回路上,用于检测所述制冷剂回路中的脉动;控制器分别电连于所述脉动检测传感器和各个所述流量调节部的控制单元。
在本发明脉动调节结构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调节装置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调节管路和第二调节管路;所述第一调节管路上的流量调节部包括第一电磁阀和第一调节元件,所述第二调节管路上的流量调节部包括第二电磁阀和第二调节元件,所述控制器分别电连于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
在本发明脉动调节结构的一实施例中,在同样的压差下,所述第一调节元件的流量为所述第二调节元件的三分之一。
在本发明脉动调节结构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节元件和/或第二调节元件为节流管或消音器。
在本发明脉动调节结构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节流管或所述消音器串联连接于所述第一调节管路和第二调节管路上或安装于所述第一调节管路和第二调节管路的管内。
在本发明脉动调节结构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与车辆的转速传感器和/或温度传感器相电连。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车辆空调系统的脉动调节方法,所述脉动调节方法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3765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