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变径三通软管接头及其加工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32215.5 | 申请日: | 2021-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396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林晓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中舟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41/02 | 分类号: | F16L41/02;F16L41/08;F16L41/10;F16L33/26;F16L25/14;B23P1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400 广东省中***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通 软管 接头 及其 加工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变径三通软管接头及其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体的第一接头、第二接头和第三接头,所述第一接头、第二接头和第三接头内部分别形成贯通的的第一气道、第二气道和第三气道,其中,所述第二气道和第三气道接通,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接通,所述第一接头端头外设外螺纹,用于外接管道,所述第二接头和第三接头用于紧固插接软管,所述第三接头和第一接头垂直,第二接头与第三接头之间呈锐角。变径三通软管接头生产出来的质量稳定,使用可靠,且加工工艺简单,设置合理,生产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管道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变径三通软管接头及其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三通接头是管件的一种,用于金属管道或非金属管道的连接,实行气体、液体的流动导通作用。三通接头可以应用到多种场景,其中用于工程管道常用的连接作用时,往往需要用到变径三通管来承受压力,保证气密性满足使用要求。特别是在海洋等潮湿环境下,对于三通接头的性能要求较高,需要具备较强耐高压和耐腐蚀的损坏。
申请人发现,目前市面上的变径三通软管接头存在设计缺陷,大多数都是通过焊接和铸造加工的,使用过程中常出现焊缝泄露的现象,质量不稳定,甚至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管道脱落的现象,风险性极高。
鉴于现有的变径三通软管的应用存在较大缺陷,亟需一种具备良好的使用性能且加工工艺简单、可靠的变径三通软管。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现有问题,本发明提供变径三通软管接头及其加工工艺,其中,变径三通软管接头设计合理,使用可靠,压制一体加工成型,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
本发明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变径三通软管接头,包括一体的第一接头、第二接头和第三接头,所述第一接头、第二接头和第三接头内部分别形成贯通的的第一气道、第二气道和第三气道,其中,所述第二气道和第三气道接通,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接通,所述第一接头端头外设外螺纹,用于外接管道,所述第二接头和第三接头用于紧固插接软管,所述第三接头和第一接头垂直,第二接头与第三接头之间呈锐角。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接头和第三接头所成夹角为45°。
进一步的,按照尺径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第一气道、第二气道和第三气道。
一种变径三通软管接头的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选料:选择不锈钢直管坯料,口径大于第一接头外径,厚度大于三通软管接头最大壁厚,长度大于三通软管接头整体长度;
S2.加工前检测:使用超声波检测仪对坯料进行超声波检测,合格品下料;
S3.加热坯料:将坯料放入加热炉中,温度调到1000℃~1100℃的范围内,恒温保持4min;
S4.压料:将步骤S3中加热后坯料放入压制模具内,对坯料进行压扁,压扁后对两端挤压,待两端挤压至坯料中部突出压制模具分流管道口、待压制模具口内充满和端部鼓泡时完成软管接头的成型后取出,切除分管道口的鼓泡;
S5.开孔:将步骤S4压料成型后的坯料上鼓泡的端部进行开孔;
S6.粗车:将坯料安装到机床上,先车平第一接头端部到位,继续车第一接头外壁,使长度和口径保持在公差范围内,最后车第一接头端头的外螺纹;
S7.二次加热:将步骤S6粗车后的坯料放入加热炉中,温度调到1000℃~1100℃的范围,随后将第二接头和第三接头拉拔到目标长度;
S8.压制成型:将步骤S7后的热坯料放入三通模具中,在模具口内增加斜坡垫块,斜坡垫块在模具口内定位,对第二接头和点接头的口外部向内进行压制,待温度低于1000℃后重新取出加热到1000~1100℃之间,重复多次对坯料进行压制成型;
S9.精车:将压制成型后的坯料安装到车床上,对第一接头、第二接头和第三接头外圆和端口精车平,并对第一气道、第二气道和第三气道内部进行打磨修坯,完成后取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中舟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山中舟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3221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