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北极恶劣环境条件下的溢油污染监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17514.1 | 申请日: | 2021-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245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刘晨;陈荣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D21/02 | 分类号: | G01D21/02;G01D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众通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22 | 代理人: | 尹全杰 |
地址: | 10008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北极 恶劣 环境 条件下 溢油 污染监测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北极监测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北极恶劣环境条件下的溢油污染监测装置,包括保护框,所述保护框为两端开口且中空的长方体结构,所述保护框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多个底柱,所述底柱的内部设有伸缩柱,所述伸缩柱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齿条,通过第一电机带动钻头转动,从而对冰面进行破冰处理,通过温度传感器、流速传感器和SS传感器测量北极下方水的温度、流速及悬浮物的情况,通过二氧化碳传感器、电导率检测仪和PH检测仪测量水的数据,通过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一氧化碳传感器和PM传感器测量空气中的具体数据,再通过PLC模块将数据传递给网络模块进而传递给工作人员的电脑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北极监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适用于北极恶劣环境条件下的溢油污染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北极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通常指北极圈(约北纬66度34分)以北的陆海兼备的区域,总面积约2100万平方公里。过去30多年间,北极地区温度上升,使北极夏季海冰持续减少。全球气候变暖为北极资源开发带来了机遇,北极航道的商业性试航也逐年增加。近年来,世界各国不断加强对北极地区的研究开发,极地航行活动日益频繁,船舶航行过程中的突发性溢油污染事故风险日益增加。
由于北极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恶劣的气候条件,导致其自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一旦受到破坏即很难修复,因此对于北极环境的监测尤为重要。目前对于污染监测的仪器具有单一性,不能同时检测水质和空气质量,且检测需要通过采样的方式。由于北极航道主要以冰川为主,如发生溢油事故,泄漏的污染物可能悬浮或下沉,因此在北极的环境监测中,冰川下方水体监测也尤为重要,需要可监测北极冰川下水质的设备。北极地土辽阔,人类活动较少,因此设备在监测北极的环境情况时会采用多点分布采集数据,但由于动物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监测设备破坏,从而造成数据缺失和经济损害。此外,由于北极常年低温,采集的水体样品会在一定时间内凝固从而造成采集设备损坏。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北极恶劣环境条件下的溢油污染监测装置,解决了上述背景中提到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北极恶劣环境条件下的溢油污染监测装置,包括保护框,所述保护框为两端开口且中空的长方体结构,所述保护框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多个底柱,所述底柱的内部设有伸缩柱,所述伸缩柱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齿条,所述底柱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齿轮,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连接,所述伸缩柱的左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贯穿所述支撑板的左侧,且固定连接有钻头,所述支撑板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一监测盒,所述保护框的内部从左到右固定连接有第二监测盒与第三监测盒,所述保护框的内部位于所述第二监测盒的左侧固定有吸水泵,所述吸水泵通过进水管与所第二监测盒的内部相连通,所述第二监测盒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底端贯穿所述保护框的下表面,且所述出水管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三电磁阀,所述进水管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电磁阀,所述保护框的内部位于所述第三监测盒的右侧固定有吸风扇,所述吸风扇通过通风管与所述第三监测盒的内部相连通,所述第三监测盒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排风扇,所述保护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电磁阀,所述保护框的内部位于所述第二监测盒和所述第三监测盒之间固定连接有PLC模块、网络模块,所述PLC模块与所述第一电机、所述第二电机、所述第一监测盒、所述第二监测盒、所述第三监测盒、所述吸水泵、所述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三电磁阀、所述吸风扇、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网络模块均信号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未经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1751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