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冠状动脉微循环检测及冠脉分析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06383.7 | 申请日: | 2021-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875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8 |
发明(设计)人: | 黄进宇;童国新;朱大荣;高贝贝;周亮;谢剑昶;徐鹏;黄徐瑞;吴奕派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
主分类号: | G06T7/00 | 分类号: | G06T7/00;G06T17/00;G06N3/04;G06N3/08 |
代理公司: | 浙江和纳律师事务所 33314 | 代理人: | 郑重 |
地址: | 310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冠状动脉 微循环 检测 分析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冠状动脉微循环检测及冠脉分析系统,通过流体力学建立基于CT灌注成像技术的、安全快速有效评估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的诊断方法,建立快速准确的无创评估冠脉微循环功能方法对疾病诊疗和指导治疗策略。结合团队近几年在CT‑FFR研发上的成果,本项目旨在建立基于CT灌注扫描的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评估方法CT‑IMR,并通过临床验证来评估诊断的准确性,开发出一种借助CT影像学来准确快速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的无创方法,从而满足临床需求,找到一种全新的无创IMR系统,比较现有方法,具备无创、快速、准确、安全、经济等特点,该无创IMR系统即可以检测出仅有冠脉微血管病变的病例,也可以检测出合并冠脉大血管病变的病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冠状动脉微循环检测及冠脉分析系统。
背景技术
据2018《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而且连 续多年被列为我国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其中冠状动脉性疾病导致的死亡率接近二 分之一。冠状动脉性疾病,包括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性心脏病和冠状动脉痉挛性疾病) 和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oronary microvascular disease,CMVD),严重威胁人民群众 的健康,由此引发的心血管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已经成为致死的高危因素,冠状动脉微循环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于存活心肌的恢复和防止永久性损伤具有重要的作用,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成为冠心病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尤其是对于心肌梗死的患者,快速、成功地恢复心外膜血流和冠状动脉微循环的血流灌注是再灌注治疗的目标。因此,如何便捷精准的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是心血管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解决该问题,有利于对存在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病人做出快速简便科学合理的治疗决策,防止误诊或延误诊断,改善患者的预后。
近些年来,虽然在冠心病领域中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冠状动脉微血 管疾病领域的临床研究进展甚少,主要原因是现有的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 手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检测手段的局限性,目前尚无大样本人群的CMVD的流行病 学资料。以往小样本的临床研究显示,在具有心肌缺血症状但冠状动脉造影显示非阻塞性 病变的患者中,CMVD的发生率约为45%-60%。基于我国庞大的人口,这一疾病应不在少数。 2012年欧洲一项包括11223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7.5年随访研究显示,入院时近1/3的 男性和2/3的女性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未发现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但无论在男性或女性,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正常和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率显 著高于对照人群,研究者推测,CMVD可能是导致这些患者不良预后的重要原因。但受限于 检测手段,这一结论并未得到证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未经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0638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