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力总成悬置隔振率测试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98960.2 | 申请日: | 2021-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906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4 |
发明(设计)人: | 谭雨点;丁润江;刘敏;朱亮;郑鹏飞;彭军凯;张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G01M7/02;G01S19/52 |
代理公司: | 合肥诚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9 | 代理人: | 汤茂盛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 总成 悬置 隔振率 测试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总成悬置隔振率测试系统及方法,包括分别安装在待测车辆振动主动端和振动被动端的三轴向振动加速度传感器,NI采集卡采集三轴向振动加速度传感器上的振动参数以及待测车辆的车速和加速度参数,NI采集卡与计算单元相连。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启动待测车辆;B、采集待测车辆的车速、加速度、振动主动端的振动加速度、振动被动端的振动加速度;C、比对振动主动端的振动加速度和振动被动端的振动加速度得出隔震率;D、判断当前工况下的隔震率是否满足设计标准,若否则进行报警;E、汇总得出各速度工况或加速度工况下的隔震率是否满足设计标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测试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动力总成悬置隔振率的测试。
背景技术
随着消费者对汽车舒适的要求越来越高,生产舒适性好的车成了汽车企业的一种趋势。目前,整车厂新开发出来的车辆普遍存在驾驶室振动较大的问题,尤其是新开发的新能源汽车,一般新能源汽车都是在燃油车的基础上进行的设计,由于电动机和发动机的振动频率存在巨大差别,极易造成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与整车参数不匹配导致悬置系统隔振率较低,动力总成的振动便会传递到驾驶室内影响车内乘员的舒适性。因此对驾驶室悬置系统隔振性能进行测试十分必要。
现有技术中驾驶悬置系统隔振率的检测只能在试验台架进行测试,不能对整车进行实时匹配,开发周期长且无法测试动力总成与整车参数的匹配情况,进行整车匹配时仍会出现匹配不合格需要进行重新调整结构参数的过程,过程检测需要专业设备进行检测,费用昂贵,检测成本极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总成悬置隔振率测试系统及方法,能够测试出动力总成与车辆匹配后的隔振性能。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动力总成悬置隔振率测试系统,包括分别安装在待测车辆振动主动端和振动被动端的三轴向振动加速度传感器,NI采集卡采集三轴向振动加速度传感器上的振动参数以及待测车辆的车速和加速度参数,NI采集卡与计算单元相连。
一种动力总成悬置隔振率测试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启动待测车辆;B、采集待测车辆的车速、加速度、振动主动端的振动加速度、振动被动端的振动加速度;C、比对振动主动端的振动加速度和振动被动端的振动加速度得出隔震率;D、判断当前工况下的隔震率是否满足设计标准,若否则进行报警;E、汇总得出各速度工况或加速度工况下的隔震率是否满足设计标准。
上述方案中通过控制机箱及上位机在汽车怠速及按规定车速可以实时采集悬置系统振动数据,然后实时计算悬置系统隔振率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其适用范围广,可以对任何车型驾驶悬置系统进行测试;硬件成本低、可靠性高,只需采用NI控制机箱及采集卡、上位机、传感器即可实现操作容易,只需编制相应的LabVIEW应用程序,界面可实时显示数据,并判断悬置系统隔振率,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动力总成悬置隔振率测试系统,包括分别安装在待测车辆振动主动端和振动被动端的三轴向振动加速度传感器,NI采集卡采集三轴向振动加速度传感器上的振动参数以及待测车辆的车速和加速度参数,NI采集卡与计算单元相连。
上述方案中振动主动端为振动源,振动被动端为需要减振的区域,悬置位于振动主动端和振动被动端之间。通过比对两处的振动参数计算出隔震率。通过控制机箱及上位机在汽车怠速及按规定车速可以实时采集悬置系统振动数据,然后实时计算悬置系统隔振率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其适用范围广,可以对任何车型驾驶悬置系统进行测试;硬件成本低、可靠性高,只需采用NI控制机箱及采集卡、上位机、传感器即可实现操作容易,只需编制相应的LabVIEW应用程序,界面可实时显示数据,并判断悬置系统隔振率,提高了生产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9896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