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楔形浇口棒及熔模铸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97319.7 | 申请日: | 2021-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791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16 |
发明(设计)人: | 王丹;陈海军;黄逵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精密铸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C9/08 | 分类号: | B22C9/08;B22C9/04;B22C9/22 |
代理公司: | 武汉红观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47 | 代理人: | 陈凯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楔形 浇口 铸造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楔形浇口棒及熔模铸造方法,通过设置横浇道主体两外侧面上分别设置朝外下方倾斜的楔形面,相对于现有的浇口棒与工件内浇口端面夹角为直角设计方案,一方面,使得内浇口与浇口棒连接处应力集中,方便锤击浇口杯脱落浇冒口,无需在浇铸工件上敲击,防止损坏工件;第二方面,楔形面的设计,在浇注工序可以增加液态金属对待浇铸工件的充型压力,有利于补缩,降低缩孔风险;本发明的楔形浇口棒,整体呈锥形设计,便于脱落浇冒口,尤其适合于压差传感器底座的熔模铸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浇口棒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楔形浇口棒及熔模铸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精密铸造技术领域,工件在熔模铸造生产中需要用到浇口棒,通过浇口棒灌注液态金属,液态金属流入工件内浇道,凝固成型后,再分离浇口棒和工件。
在以上过程中,因工件结构、材质及组装方式多样化等客观条件的限制,铸件浇冒口的清除是一个劳动强度大,机械化程度极低的工序。熔模铸造目前最经济实用且高效的工件浇冒口去除方法为锤击法。
常规的浇口棒为直型浇口棒,浇口棒与工件内浇口端面夹角为直角,凝固成型后,不利于锤击脱落,液态金属水平进入工件导致充型压力不足补缩不良。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楔形浇口棒及熔模铸造方法,方便锤击脱落,且能有效改善工件充型压力不足和补缩不良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楔形浇口棒,其包括浇口杯(1),还包括横浇道主体(2),所述横浇道主体(2)固定设置于浇口杯(1)下方,二者相互连通形成浇道(12),所述横浇道主体(2)两外侧面分别包括朝外下方倾斜的楔形面(21),所述横浇道主体(2)两外侧面上分别开设有外浇口(20),外浇口(20)用于与待浇铸工件(S)之浇冒口(S1)连通,横浇道主体(2)之楔形面(21)用于与待浇铸工件(S)之浇冒口(S1)端面相互贴合。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楔形面(21)与横浇道主体(2)中心纵切面的夹角为一锐角。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楔形面(21)与横浇道主体(2)中心纵切面的夹角为a,a=10~45°。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横浇道主体(2)设置有两个,前后对称设置并相互连通,浇口杯(1)与两个横浇道主体(2)连通处连通;所述待浇铸工件(S)设置有四个,两两分别与横浇道主体(2)两外浇口(20)连通。
进一步优选的,还包括两加强筋(3),所述两加强筋(3)两端分别与浇口杯(1)侧面和横浇道主体(2)顶面连通,加强筋(3)中心轴与浇口杯(1)中心轴呈一锐角设置,两加强筋(3)相对于浇口杯(1)中心轴左右对称设置。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浇口杯(1)外周设置有螺纹加强筋(11)。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楔形浇口棒及熔模铸造方法,采用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楔形浇口棒,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楔形面(21)与待浇铸工件(S)之浇冒口(S1)端面相互贴合并粘接固定,外浇口(20)与待浇铸工件(S)之浇冒口(S1)连通;
S2,向浇口杯(1)内灌注液态金属,液态金属依次通过浇道(12)和浇冒口(S1)流入待浇铸工件(S)内,冷却至液态金属凝固;
S3,将凝固连接在一起的楔形浇口棒与待浇铸工件(S)置于均匀铺上细砂的水平面上,从上至下敲击浇口杯(1)顶部,使得楔形面(21)与浇冒口(S1)端面相互分离。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待浇铸工件(S)为压差传感器底座。
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压差传感器底座底部水平的一面朝下,且水平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精密铸造有限公司,未经东风精密铸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9731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