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混凝土柱骨架及其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65542.3 | 申请日: | 2021-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564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5 |
发明(设计)人: | 袁方;林千翔;李伟文;刘杰;陈浩彦;张梁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C5/06 | 分类号: | E04C5/06;E04C5/07;E04C5/16;E04C3/34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14 | 代理人: | 胡明强 |
地址: | 518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凝土 骨架 及其 施工 方法 | ||
1.一种混凝土柱骨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纵向筋(10),所述纵向筋(10)由钢筋内芯外覆FRP层而制成,多个所述纵向筋(10)呈多棱柱体的形状布置;
端面支架(20),所述端面支架(20)布置于多个所述纵向筋(10)的两端处,所述端面支架(20)由多个彼此连接、相交于所述多棱柱体的中心轴的支撑杆(21)组成,每个所述支撑杆(2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相对位置的所述纵向筋(10)固定连接;
不锈钢绞线(30),所述不锈钢绞线(30)沿着多个所述纵向筋(10)的外周螺旋布置;
连接组件(40),所述连接组件(40)设置于所述不锈钢绞线(30)与所述纵向筋(10)的连接处,用于将所述不锈钢绞线(30)与所述纵向筋(10)固定连接;
所述支撑杆(21)的中部开设串联孔,通过螺栓组件及所述串联孔可将多个所述支撑杆(21)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21)与支撑杆(21)之间的夹角可调,所述支撑杆(21)的长度也可调;
所述支撑杆(21)包括第一杆(211)及第二杆(212);所述第一杆(211)的两端处分别螺纹连接有所述第二杆(212),通过旋拧所述第二杆(212)以调节所述支撑杆(21)的长度;所述第二杆(212)的端部转动连接环状的紧固件(50),所述紧固件(50)内穿设并固定所述纵向筋(10);
所述连接组件(40)包括固定连接的扎带(41)及抱箍组件(42);所述扎带(41)与所述纵向筋(10)连接,所述抱箍组件(42)与所述不锈钢绞线(30)连接;
所述第一杆(211)和/或所述第二杆(212)设置有刻度;
所述第二杆(212)的端部与所述紧固件(50)通过旋转结构转动连接;
所述旋转结构包括容置槽(2121)以及与所述容置槽(2121)的槽壁滑动连接的圆饼(51),所述第二杆(212)的端部和所述紧固件(50)中的两者之一上设置所述圆饼(51),两者之另一开设所述容置槽(21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柱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面支架(20)还布置于多个所述纵向筋(10)的中部。
3.一种如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混凝土柱骨架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设计情况确定纵向筋(10)的数目、端面支架(20)上支撑杆(21)的数目,将所述支撑杆(21)与所述纵向筋(10)固定连接,以使多个所述纵向筋(10)之间通过所述端面支架(20)相互连接;所述端面支架(20)由多个彼此连接、相交于所述多棱柱体的中心轴的支撑杆(21)组成,每个所述支撑杆(2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相对位置的所述纵向筋(10)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21)与支撑杆(21)之间的夹角可调,所述支撑杆(21)的长度也可调;所述支撑杆(21)包括第一杆(211)及第二杆(212);所述第一杆(211)的两端处分别螺纹连接有所述第二杆(212),通过旋拧所述第二杆(212)以调节所述支撑杆(21)的长度,所述第一杆(211)和/或所述第二杆(212)设置有刻度;所述第二杆(212)的端部转动连接环状的紧固件(50),所述紧固件(50)内穿设并固定所述纵向筋(10);
根据不锈钢绞线(30)的设计间距,在多个所述纵向筋(10)的相应位置上布置连接组件(40),所述连接组件(40)包括固定连接的扎带(41)及抱箍组件(42);所述扎带(41)与所述纵向筋(10)连接,所述抱箍组件(42)与所述不锈钢绞线(30)连接;
所述不锈钢绞线(30)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任一个所述纵向筋(10)的端部,之后将所述不锈钢绞线(30)按照所述设计间距由骨架的高度方向螺旋式布置,并与相应位置的所述连接组件(40)进行活动地预连接;
所述不锈钢绞线(30)布置完成后,对所述不锈钢绞线(30)的另一端施加预应力,使所述不锈钢绞线(30)紧绷在多个所述纵向筋(10)的外表面,之后紧固所述连接组件(40),使多个所述纵向筋(10)与所述不锈钢绞线(30)在各接触点固定,从而使所述不锈钢绞线(30)在多个所述纵向筋(10)的外表面始终处于拉紧状态,最终完整骨架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不锈钢绞线(30)的另一端施加预应力时,如若所述纵向筋(10)因所述不锈钢绞线(30)的向内环向力而内凹变形,在变形处添加所述端面支架(20),并将所述支撑杆(21)与所述纵向筋(10)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大学,未经深圳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65542.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