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废弃混凝土制备人造石的制备工艺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553013.1 | 申请日: | 2021-05-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7034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0 |
| 发明(设计)人: | 林万欣;范志阳;黄建明;杨雅婷;范志诚;林碧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春天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8B1/14 | 分类号: | B28B1/14;B28B11/24;B28C5/00;B28C5/16;B28C7/16;B28C7/00;C04B28/00;C04B18/1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专卓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64 | 代理人: | 彭锐 |
| 地址: | 363000 福建省漳州市芗***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弃 混凝土 制备 人造石 工艺 | ||
本发明属于废物回收利用技术领域,具体的说一种废弃混凝土制备人造石的制备工艺,该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首先准备需要使用的配料;S2:将准备好的配料混合搅拌均匀,形成流态混凝土;S3:将制得的流态混凝土固化成型:搅拌均匀的流态混凝土被送入板模中,并放置于干燥室内48h,形成固化混凝土;S4:对固化混凝土进行超临界处理;S5:对人造石样品切割打磨:将超临界处理后的人造石样品切割为若干组块,且通过打磨设备将人造石样品组块打磨为合适的形状以及尺寸;通过对固化混凝土混合物进行超临界二氧化碳处理,改变了固化混凝土内部乳胶微结构的溶胀和增塑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人造石整体的强度,使得废弃混凝土得到回收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废物回收利用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废弃混凝土制备人造石的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业也同时快速发展,相伴而产生的建筑垃圾日益增多,中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1/3以上。
现有技术中建筑废弃物通常作为垃圾被集中收集运输至指定区域进行回填或经过分选后通过一系列复杂步骤重新制成建筑用砖,来实现其回收利用价值;而现有技术中由于废弃混凝土的回收利用的价值远不及废弃砖块的价值,因此废弃混凝土通常只被作为建筑垃圾处理,导致现有技术中对于废弃混凝土的回收利用尚不够完善。
发明内容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废弃混凝土回收利用价值不高的问题,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废弃混凝土制备人造石的制备工艺。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废弃混凝土制备人造石的制备工艺,其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首先准备需要使用的配料:配料具体为水、建筑废弃石粉沙土、425R水泥和白乳胶,并取少许氢氧化钠待用;
S2:将准备好的配料混合搅拌均匀,形成流态混凝土:将水与白乳胶混合搅拌均匀后,利用准备好的少许氢氧化钠将混合溶液PH调整为8-10之间;其次将水泥与石粉沙土在混合机构内混合搅拌均匀,并加入预先配制好的乳胶水溶液,并再次进行搅拌,形成流态混凝土;
S3:将制得的流态混凝土固化成型:搅拌均匀的流态混凝土被送入板模中,并放置于干燥室内48h,形成固化混凝土;
S4:对固化混凝土进行超临界处理:将固化混凝土样品置入超临界反应釜,在20MPa、90℃的环境条件下以超临界二氧化碳处理时间30min,得到超临界处理后的微结构改变加强强度的人造石样品,其强度较未经超临界处理的样品提升了87%;
S5:对人造石样品切割打磨:将超临界处理后的人造石样品切割为若干组块,且通过打磨设备将人造石样品组块打磨为合适的形状以及尺寸;
本发明S2中用来搅拌混合物的混合机构包括罐体以及罐盖;所述罐盖设置在罐体上方,所述罐盖的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罐盖的上端开设有通孔;所述罐体的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罐体的内部设置有搅拌机构;所述搅拌机构穿孔连接在罐盖上;所述罐体的底面上开设有下料口;所述罐体的底面上固定连接有上遮板;所述罐体的底面上固定连接有下遮板;所述下遮板与上遮板均为四分之一球体结构;所述上遮板与下遮板的轴心重合,分别设置在下料口的上方与下料口的下方。
优选的,所述S1中,水、建筑废弃石粉沙土、425R水泥和白乳胶的比例具体为10:4:10:1。
优选的,所述S1中,干燥室内的湿度需要小于15%,且干燥室的温度应当控制在50-70摄氏度之间。
优选的,所述搅拌机构由传动轴、连杆与搅拌板组成;所述传动轴穿孔连接在通孔内;所述连杆均匀固定连接在传动轴的两侧;所述搅拌板固定连接在连杆的末端;所述搅拌板为弧形结构,且其最外侧边缘贴合在罐体的内壁上。
优选的,所述罐体的一侧开设有灌入管道;所述灌入管道的另一端连通罐体内部的空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春天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省春天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5301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