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对用X光识别巨胎内在气泡缺陷的有效性的确认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46002.0 | 申请日: | 2021-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822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岳振;张燕龙;徐言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凯英(青岛)专用轮胎技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7C5/34 | 分类号: | B07C5/34;B29D30/00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张洒洒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识别 内在 气泡 缺陷 有效性 确认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对用X光识别巨胎内在气泡缺陷的有效性的确认方法,属于工程机械轮胎制造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为:在每层带束层及基部胶与胎面胶之间贴合塑料垫布以充当气泡缺陷,再用X检测设备进行气泡缺陷的识别并对其参数进行优化,最终得到能够识别所有塑料垫布的检测参数即为有效参数。本发明可提升X光设备检测参数设置的有效性,避免因此导致的轮胎气泡缺陷识别与控制不到位,从而导致市场出现肩脱质量波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机械轮胎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对用X光识别巨胎内在气泡缺陷的有效性的确认方法。
背景技术
巨型工程子午胎在生产过程中,因受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等因素的影响,时常会出现胎里气泡、钢丝稀开、钢丝交叉等质量问题,其直接或间接影响产品质量,缩短轮胎使用寿命,因此必须对每一条成品子午线轮胎进行X光检验,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目前同行业对于巨型子午胎X光检验过程中带束层、缠绕胎面部位气泡识别的有效性存在不足,因此导致轮胎在市场出现早期的肩部脱层失效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对用X光识别巨胎内在气泡缺陷的有效性的确认方法,可提升X光设备检测参数设置的有效性,避免因此导致的轮胎气泡缺陷识别与控制不到位从而导致的市场出现肩脱质量波动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对用X光识别巨胎内在气泡缺陷的有效性的确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新产品首条轮胎试制时,在每层带束层的两侧分别贴合至少一个塑料垫布,且不同层带束层位于同一侧的塑料垫布之间上下错开;贴合后,在一侧的贴合鼓上标记出对应塑料垫布的标记点;带束层贴合结束后,进行带束层上胶片的贴合、压合操作,完成后按照标记点对带束层上胶片两侧进行标记;
S2:进行带束层组件与胎筒定型操作,定型完成后进行带束层组件压合,然后再根据带束层上胶片上的标记一一对应标记至胎胚胎侧上;
S3:对胎胚进行基部胶缠绕,缠绕结束后,根据设计图测量出胎肩最厚位置,对应该位置在基部胶上放置两块塑料垫布且与前述塑料垫布上下错开,然后在胎胚胎侧的对应位置进行标记,随后依次进行胎面缠绕、端点胶片贴合、压合、卸胎及胎胚硫化操作;
S4:对新产品轮胎进行X光检测,检测过程中若存在上述标记点识别不清晰或识别数量不足时,对X光球头与接收器参数进行优化,直至可以有效识别所有标记点;该规格检测参数的有效性即确认为合格,将该规格检测参数进行保存。
优选地,步骤S1中,每层带束层的两侧分别对称放置一块塑料垫布,且塑料垫布位于带束层的端部;步骤S3中,基部胶上的两块塑料垫布对称放置。
优选地,位于带束层和基部胶同一侧的相邻的塑料垫布之间间隔100-200mm。
优选地,所述塑料垫布的尺寸为4mm*2.5mm*1.0mm。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以塑料垫布充当人为造成的气泡缺陷,通过X光检测确认检测设备对气泡缺陷识别的有效性,保证实际生产中检测设备能够检测到每层带束层以及基部胶与胎面胶之间的气泡缺陷。采用该方法后,可提升X光设备检测参数设置的有效性,避免因此导致的轮胎气泡缺陷识别与控制不到位从而导致市场出现肩脱质量波动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步骤S1的操作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步骤S2的操作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步骤S3的操作示意图之一。
图4是本发明步骤S3的操作示意图之二。
图5是本发明步骤S3的操作示意图之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凯英(青岛)专用轮胎技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未经泰凯英(青岛)专用轮胎技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460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鳝鱼一体化处理设备
- 下一篇:一种精细化雷电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