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集成换热系统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41722.8 | 申请日: | 2021-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707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17 |
发明(设计)人: | 王艳波;余志南;张盈文;张事业;杨凯;孙珍维;隋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路特斯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B60H1/32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贾允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汉市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集成 系统 车辆 | ||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集成换热系统及车辆,所述集成换热系统包括电动压缩机、冷凝器、电池组件和集成换热器;电池组件包括电池和用于冷却电池的冷却管路,冷却管路设置在电池上;集成换热器包括第一冷凝扁管和第二冷凝扁管;第一冷凝扁管与电动压缩机连通,第二冷凝扁管与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扁管、电动压缩机、冷凝器和第二冷凝扁管依次连接形成制冷回路;第一冷凝扁管和第二冷凝扁管连接形成两端开口的容纳腔体,容纳腔体与电池的冷却管路连通;电池组件和容纳腔体依次连接形成冷却回路;本发明设置蒸发器的冷凝扁管与电池冷却器的冷却管共用的集成换热器,减少了系统样件数量,简化了冷却原理,使得整个系统的集成度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集成换热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空调系统是实现对车厢内空气进行制冷、加热和空气净化的装置。它可以为乘车人员提供舒适的乘车环境,降低驾驶员的疲劳强度,提高行车安全。
现有技术中的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存在驾驶舱冷却和电池冷却两个循环。驾驶舱冷却是通过驾驶室HVAC内蒸发器换热实现(蒸发器内冷媒和外部风换热),电池冷却是通过发动机舱电池冷却器换热实现(电池冷却器内冷媒和水换热)。蒸发器和电池冷却器一般是通过三通冷媒管路并联在空调系统回路中。传统蒸发器和电池冷却器为两个独立的换热器,需要通过管路连接在空调系统中。电池冷却器一般布置在前机舱,受布置空间影响,电池冷却器位置并不能保证离电池很近,加大了管路布置的困难,且不美观。
基于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急需研究一种集成换热系统及车辆,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提供了一种集成换热系统及车辆,本发明将电池冷却器和蒸发器集成为一个集成换热器,蒸发器的冷凝扁管与电池冷却器的冷却管共用,这减少了系统样件数量,简化了冷却原理,使得整个系统的集成度高;且将电池冷却器和蒸发器集成为一个集成换热器,可以节省车辆前舱的布置空间,提高整体美观性。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成换热系统,包括电动压缩机、冷凝器、电池组件和集成换热器;
所述电池组件包括电池和用于冷却所述电池的冷却管路,所述冷却管路设置在所述电池上;
所述集成换热器包括第一冷凝扁管和第二冷凝扁管;所述第一冷凝扁管与所述电动压缩机连通,所述第二冷凝扁管与所述冷凝器连通;所述第一冷凝扁管和所述第二冷凝扁管均用于对车辆进行冷却;所述第一冷凝扁管、所述电动压缩机、所述冷凝器和所述第二冷凝扁管依次连接形成制冷回路;
所述第一冷凝扁管和所述第二冷凝扁管连接形成两端开口的容纳腔体,所述容纳腔体内用于容纳冷却液,容纳腔体的两端开口均与所述电池的冷却管路连通;所述电池组件和所述容纳腔体依次连接形成冷却回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冷凝扁管的截面形状为L型。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冷凝扁管的长度方向和所述第二冷凝扁管的长度方向相一致,所述第一冷凝扁管与所述第二冷凝扁管焊接后形成所述容纳腔体。
进一步地,所述集成换热器还包括至少两组翅片,一组翅片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凝扁管的一侧,另一组翅片设置在所述第二冷凝扁管的一侧,一组所述翅片、所述第一冷凝扁管、所述第二冷凝扁管和另一组所述翅片依次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回路包括依次连接并形成回路的容纳腔体、第一冷却管、电池的冷却管路和第二冷却管。
进一步地,所述集成换热系统还包括车辆防火墙,所述车辆防火墙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冷却管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电池的冷却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冷却管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电池的冷却管路的另一端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容纳腔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一冷却管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二冷却管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路特斯汽车有限公司,未经武汉路特斯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4172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