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乙醇酸酯氧化制乙醛酸酯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41691.6 | 申请日: | 2021-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6485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2 |
发明(设计)人: | 龚海燕;刘俊涛;刘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3/745 | 分类号: | B01J23/745;B01J23/75;B01J23/78;B01J23/83;B01J23/847;B01J23/885;B01J23/889;B01J37/03;B01J37/08;C07C67/313;C07C69/716 |
代理公司: | 北京至臻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68 | 代理人: | 彭晓玲;张宝香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乙醇 氧化 乙醛酸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乙醇酸酯氧化制乙醛酸酯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催化剂,以重量份数计,包括:a)0.5~15份活性组分铜,以铜元素计;b)0.1~10份助剂1,以元素计;c)75~99.5份载体;所述催化剂经XRD测试表征在2θ=50.4°、2θ=74.1°处无明显铜特征峰,在2θ=29.7°、36.6°、42.4°、61.5°、73.7°、77.6°处无明显氧化铜特征峰。本发明通过对载体浸渍过程中调节载体和活性组分间的结合力和活性组分在载体上的分布,制备出具有在载体上成无定型的乙醇酸酯氧化制乙醛酸催化剂,该催化剂具有活性高、抑制羰基过度氧化成羧基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乙醇酸酯氧化制乙醛酸酯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乙醛酸酯是一种兼具醛和酯两种官能团的物质,可发生多种反应,其自身可用于药物和天然化合物合成,水解后得到乙醛酸更是合成香料、医药中间体、食品、清漆原料、染料、塑料添加剂等方面的重要原料。
近年来中国C1化工技术发展快速,2021年合成气制乙二醇年产能达到1000万吨,这给市场带来了大量副产的乙醇酸酯,所以采用乙醇酸酯为原料生产乙醛酸酯的路线开始受到广泛关注。该路线虽然在经济性和环保上要优于现有工业化技术,但是同样存在由于催化剂性能不佳或工艺条件控制不当使产物中含有未反应的羟基乙酸和过度氧化产生草酸单酯等副产物。而根据乙醛酸标准要求一级品草酸含量要求小于1%,优级品要小于0.5%,某些医药和高端材料的合成对草酸以及乙醇酸含量的要求更高,为此如何同时提高乙醇酸酯的转化率和抑制草酸酯的生成是该技术工业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目前各国虽然对该反应研究较多,但是公开报道的专利、文献技术均无法兼顾乙醇酸酯的完全转化和抑制产物中草酸酯的生成。例如专利US4340748公开的采用V、Mo、Ag、Cu为A组分,Sn、Sb、Bi为B组分负载在载体上制备的催化剂在100~600℃,优选200~400℃条件下用含氧气体对乙醇酸酯进行气相催化氧化得到乙醛酸酯的方法,但是该方法中乙醇酸酯没有完全转化,最高乙醇酸酯转化率约为99.2%,选择性为89%,并未公开余下11%副产物组分。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刘芳芳硕士论文则制备了系列Fe12Co8催化剂用于乙醇酸甲酯制乙醛酸反应中,但乙醇酸甲酯的转化率只有76%,乙醛酸的选择性也仅为70%。上述技术虽未明确公开反应产物组成,但根据其转化率和选择性可知其中含有较高为反应的乙醇酸酯,甚至还有很高含量的草酸单酯等杂质,若用于工业生产则无法获取高质量乙醛酸产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存在乙醇酸酯氧化制乙醛酸酯反应产物中乙醇酸酯和草酸酯含量高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乙醇酸酯氧化制乙醛酸酯的催化剂。本发明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述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和应用。采用本发明催化剂,可以降低乙醇酸酯氧化制乙醛酸酯反应产物中乙醇酸酯和草酸酯的含量。
具体而言,本发明第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乙醇酸酯氧化制乙醛酸酯催化剂,以重量份数计,包括:
a)0.5~15份活性组分铜,以铜元素计;
b)0.1~10份助剂1,以元素计;
c)75~99.5份载体;
所述催化剂经XRD测试表征在2θ=50.4°、2θ=74.1°处无明显铜特征峰,在2θ=29.7°、36.6°、42.4°、61.5°、73.7°、77.6°处无明显氧化铜特征峰。
进一步地,所述催化剂经H2-TPR测试表征活性组分Cu的氢气还原峰仅有一个。所述催化剂H2-TPR表征数据:Cu还原峰值温度为200℃±10℃,优选为200℃±7℃。
进一步地,所述催化剂经H2-TPR测试表征活性组分Cu的氢气还原结束位置与开始出峰位置的温度差值60℃,优选还原结束位置与开始出峰位置温度差值4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4169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