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全天候燃油加热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34055.0 | 申请日: | 2021-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9427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4 |
发明(设计)人: | 李明;张驰;霍亚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天鹅制冷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1/16 | 分类号: | F02M31/16;F02M31/125;F02M37/00;F02M37/04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地址: | 23005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全天候 燃油 加热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天候燃油加热系统,包括机动车的制冷剂循环回路和发动机供油系统,还包括加热油路、散热油路、换热油路,其中加热油路中通过加热装置将油泵输送至发动机的油液加热升温;散热油路中通过散热器使油泵输出至发动机的油液与发动机或制冷剂循环回路外部环境热交换;换热油路中通过热交换装置使油泵输送至发动机的油液与制冷剂循环回路中制冷介质热交换。本发明能有效的将燃油温度升高,减小了燃油雾化后的颗粒大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车加热系统领域,具体是一种全天候燃油加热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发展,民众对汽车的需求日益增加,从而带动中国汽车产业进入到一种“井喷式”的发展模式。于此同时,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所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幅增加的机动车保有量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随着国Ⅵ排放标准的逐步实施,对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的要求页越来越高。因此,传统进气道喷射的汽油机越发难以适应现代汽车对经济性的要求。现行主流的动力源是缸内直喷发动机,其具有燃油经济性高、启动时间短、降低振动的优点。另一方面,由于是缸内直喷,燃油与空气混合时间相对于进气道喷射发动机较短,混合气体分布不均导致燃烧时产生的固体颗粒物的数量和质量较高。
吉林大学有论文《燃油温度对缸内直喷汽油机燃烧和排放影响的研究》表明:将燃油温度提高至100℃,可以减小汽油雾化后的颗粒大小,有效减少燃烧后颗粒物排放,是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汽车空调制冷循环的最高温度在100℃左右,可以保证安全、有效地加热燃油。因此,有必要集成汽车发动机供油系统和制冷系统,实现对汽车发动机燃油的加热升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全天候燃油加热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机动车燃油雾化后颗粒较大容易造成排放污染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全天候燃油加热系统,包括机动车的制冷剂循环回路,以及机动车的发动机供油系统,所述发动机供油系统包括燃油箱、油泵,由油泵将燃油箱中燃油泵入至机动车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热油路、散热油路、换热油路,其中:
所述加热油路包括加热装置,所述油泵出口端分出一路通过加热装置连接发动机进油端,由加热装置将油泵输送至发动机的油液加热升温;
所述散热油路包括通路式散热器,散热器配合于发动机或制冷剂循环回路外部环境,所述油泵出口端分出第三路通过散热器连接发动机进油端,由散热器使油泵输出至发动机的油液与发动机或制冷剂循环回路外部环境热交换。
所述换热油路包括热交换装置,所述热交换装置接入所述制冷剂循环回路中作为制冷剂循环回路一部分,所述油泵出口端分出另一路通过热交换装置连接发动机进油端,由热交换装置使油泵输送至发动机的油液与制冷剂循环回路中制冷介质热交换。
所述的一种全天候燃油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油路中的加热装置为燃油电加热器,燃油电加热器的进口端与油泵出口端分出的对应路连接,燃油电加热器的出口端与发动机进油端连接。
所述的一种全天候燃油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油路中的散热器与发动机相接触,或者散热器与制冷剂循环回路中压缩机周围环境接触,散热器通过自身内部通路一端与油泵出口端分出的对油路连接,散热器自身内部通路另一端与发动机进油端连接。
所述的一种全天候燃油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油路中的热交换装置为具有制冷剂通道、燃油通道的双通道结构的油换热器,所述油换热器通过自身制冷剂通道串联接入制冷剂循环回路,并作为制冷剂循环回路中制冷剂通路的一部分,油换热器中燃油通道一端与油泵出口端分出的对应路连接,油换热器中燃油通道另一端与发动机进油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天鹅制冷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合肥天鹅制冷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3405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