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扭力梁悬架及其弹簧盘角度自动调节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21482.5 | 申请日: | 2021-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350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9 |
发明(设计)人: | 周言和;吴宗乐;柯江林;叶永威;欧阳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21/05 | 分类号: | B60G21/05;B60G17/02;B60G17/015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俞鸿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扭力 悬架 及其 弹簧 角度 自动 调节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扭力梁悬架及其弹簧盘角度自动调节方法。扭力梁悬架包括横梁,横梁的两端均固定有纵臂,横梁的两端还固定有角度调节机构,角度调节机构的输出端固定有弹簧盘总成,角度调节机构能够转动弹簧盘总成,使弹簧盘总成的弹簧支撑面与车身弹簧座保持平行;实现上述扭力梁悬架的弹簧盘角度自动调节方法,通过车身高度传感器实时测量悬架位置信息,并传递给车辆ECU,计算出实时弹簧盘相对于车身弹簧座的倾斜角度,然后车辆ECU控制角度调节机构动作转动弹簧盘总成,使弹簧盘与车身弹簧座始终平行对置。从而使螺旋弹簧恒处于最佳夹紧状态,具有更好的减震效果,而且能够有效避免螺旋弹簧脱出、转动、异响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扭力梁悬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弹簧盘角度自动调节功能的扭力梁悬架。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实现上述扭力梁悬架的弹簧盘角度自动调节方法。
背景技术
扭力梁作为一种简单的悬架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安装空间小、成本低等诸多优点,广泛应用于车辆后悬架系统中。其结构一般包括:横梁、纵臂、弹簧盘、减振器支架、轮边支架、前铰接套管等子件,横梁连接在左右轮的轮边支架中间,纵臂和弹簧盘分布在梁的两侧拖,用于为前后方向定位,整个悬架系统以纵臂的前铰接套管与车身连结,在梁的上方有用来做为竖向缓冲的减振器支架和弹簧盘。
其中,螺旋弹簧一般安装在弹簧盘与车身弹簧座之间,通过夹紧反力固定,目前扭力梁悬架的弹簧盘一般焊接在横梁或者纵臂上。在横梁扭转时,弹簧盘与车身弹簧座之间脱离相互平行状态,使螺旋弹簧受到的夹紧作用力偏离其轴心线,处于非最佳的夹紧受力工作状态,并且随着扭转夹角增加,螺旋弹簧会有脱出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扭力梁悬架及其弹簧盘角度自动调节方法,在扭力梁扭转时,保持螺旋弹簧始终处于最佳夹紧状态,提供更好的缓冲,避免出现脱出现象。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一种扭力梁悬架,包括横梁,所述横梁的两端均固定有纵臂,所述纵臂的端部与下车体铰接,所述横梁的两端还固定有角度调节机构,所述角度调节机构的输出端固定有弹簧盘总成,所述角度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所述弹簧盘总成的弹簧支撑面倾斜角度。
在上述扭力梁悬架中,当汽车行驶过程中扭力梁发生扭转时,通过在横梁上设置角度调节机构,对弹簧盘总成的倾斜角度进行动态调节,从而保证弹簧盘总成与车身弹簧座的弹簧支撑面始终平行对置,使螺旋弹簧恒处于最佳夹紧状态,具有更好的减震效果,而且能够有效避免螺旋弹簧脱出、转动、异响等问题。
作为本发明一种扭力梁悬架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主体框架,所述主体框架与所述横梁固定连接,所述主体框架的顶部固定有驱动装置和传动机构。利用主体框架将弹簧盘总成连接支撑在横梁上,再通过驱动装置和传动机构实现弹簧盘总成的旋转,最终将弹簧盘总成与横梁之间的刚性连接转变为角度可调的活动连接,实现角度调节的功能。
作为本发明上述一种扭力梁悬架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主体框架包括顶板,以及设于所述顶板底部两侧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底边与所述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的一端均伸出所述顶板,且伸出端之间设置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两端与所述安装板转动连接。采用板框结构进行支撑连接,结构强度高,焊接固定容易,且可装配用的安装平面较多,空间利用率高。
对于上述在所述安装板的伸出端之间设置旋转轴的扭力梁悬架,所述弹簧盘总成包括固定臂和弹簧盘,优选所述固定臂呈横折状,所述固定臂的顶端与所述旋转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便于弹簧盘的布置,也安装方便,连接牢固。
作为本发明上述一种扭力梁悬架的另一种改进,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相互啮合的涡轮和蜗杆,所述涡轮固定于所述旋转轴上,所述蜗杆与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轴固定连接。蜗轮蜗杆的传动比大,结构紧凑,且具有自锁性,使结构更加安全可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弹簧盘角度自动调节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2148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