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萃取油脂中亲脂性污染物的固相逆向相转移萃取技术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83281.0 | 申请日: | 2021-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038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8 |
发明(设计)人: | 时国庆;秦朝旭;李青纯;格桑德吉;董子璇;范琦;陈以诺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558 | 分类号: | G01N33/558;G01N33/543;G01N33/533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广友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11237 | 代理人: | 张仲波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萃取 油脂 中亲脂性 污染物 逆向 转移 技术 | ||
本发明的实施例公开用于萃取油脂中亲脂性污染物的固相逆向相转移萃取技术,属于食品安全检测的技术领域。所述固相逆向相转移萃取技术是将固相逆向相转移萃取剂(SIPTE)悬液与待测油样充分振荡混合,使之生成“油‑水‑固”三相混合体系,油相中的亲脂性污染物在热力学平衡驱动下,转移到SIPTE上。然后,将一定量SIPTE悬液滴加到目标化合物对应的侧向流免疫层析检测卡的样品孔,检测卡静置反应,最后得出检测结果。本发明涉及固相逆向相转移萃取剂技术和利用该技术的试剂盒,提高了对目标化合物的萃取效率,减少操作步骤,降低实验人员因频繁更换移液枪头而出错的概率,降低综合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安全检测的技术领域,涉及用于萃取油脂中亲脂性污染物的固相逆向相转移萃取技术。
背景技术
食用植物油是以食用植物油料或植物原油为原料制成的食用油脂,也是亲脂性污染物饮食暴露的主要途径之一。生活中常见的食用植物油包括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食用植物调和油等。
研究发现,这些亲脂性污染物主要包括:农药残留(如硫丹、毒死蜱、氯氰菊酯、六氯环己烷和毒杀芬等)、真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多环芳烃、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双酚A、氯化石蜡、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等,其中,很多化合物被证明具有内分泌干扰活性或致癌致畸变活性。
故而,亲脂性污染物的检测技术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的食用油中亲脂性污染物检测技术中包含以下缺陷:样品前处理过程复杂,需要使用大量有机溶剂,且严重依赖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大型仪器设备,检测时间长、费用高,由此导致对食用油中污染物检测覆盖率极低、时效性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亟需开发一种能够对食用油中亲脂性污染物进行现场检测的快速检测技术。
目前,由于可以通过改进抗原、不断免疫筛选、抗体基因改造等途径优化、完善抗体这种核心原材料,免疫检测技术已成为研究最多、应用最广(如免疫诊断试剂盒)的快速检测技术之一。虽然用于真菌毒素、农药残留、多氯联苯、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等有机污染物的免疫检测技术已有很多报道,但是能应用于食用油中亲脂性污染物快速检测的报道并不多见。特别是食用油中亲脂性污染物不仅从油脂中萃取相对较为困难,而且免疫检测中的抗体作为一种蛋白,其活性受微环境的影响较大,使得样品提取液中微量油脂的存在会导致某些免疫检测的灵敏度及回收率明显降低,因此现有的免疫检测技术不能对食用油中亲脂性污染物进行现场快速检测,检测之前需要进行除油预处理。
例如,褚庆华等报导的食用油中赭曲霉毒素A快速检测方法和马良等报导的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B1快速检测方法,采用的是有机溶剂萃取-真菌毒素免疫亲和柱净化-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的方式[1,2]。Liu Y等建立了检测山茶油中5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ELISA方法[3],样品需经基质分散固相萃取技术(MSPD)分离净化以降低油料基质干扰。Cui X报道了一种检测食用油中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的间接竞争荧光免疫分析方法[4],其样品预处理过程包括了甲醇萃取、溶剂挥干、正己烷复溶、弗罗里硅土柱净化、洗脱等步骤。
显然,由于样品预处理过程的复杂,现有食用油中污染物免疫检测技术还很难真正应用于现场快速检测。
因此,目前制约食用油中污染物快速免疫检测技术发展的瓶颈在于缺少能够快速、高效将油相中亲脂性污染物萃取到水相中的样品预处理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8328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