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嗜盐石油烃降解菌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82736.7 | 申请日: | 2021-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899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4 |
发明(设计)人: | 侯心然;张强;翟栓丽;李天元;季蕾;傅晓文;王加宁;李琪;邢颖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科学院生态研究所(山东省科学院中日友好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02F3/34;B09C1/10;C12R1/01 |
代理公司: | 济南竹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70 | 代理人: | 朱家富 |
地址: | 250000 山东省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株嗜盐 石油 降解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株嗜盐石油烃降解菌及其应用。嗜盐石油烃降解菌Halomonas elongata ZQ1‑3,于2020年10月26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种保藏号:CGMCC No.20953。本发明首次公开了一株通过自然筛选获得的嗜盐石油烃降解菌Halomonas elongata ZQ1‑3,该菌株在含盐量为1~20wt%的条件下能够正常生长并降解石油烃,与现有已知的盐单胞菌相比,在耐高盐度条件下的石油烃降解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可应用于高盐碱环境下的石油污染土壤和/或水体中石油烃的去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株嗜盐石油烃降解菌Halomonas elongata ZQ1-3及其应用,属于微生物及生物降解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的油田多位于盐碱地区,海滨区域的油田盐碱尤为严重。高盐碱等特殊生境的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时,石油烃降解微生物投加到高盐环境的石油烃污染土壤后,初期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但在很短的时间内,一个月甚至半个月,投加的微生物在土壤菌群结构中所占比例迅速下降,而快速恢复到以耐盐或嗜盐微生物为主的投加前的稳定结构,严重影响了石油烃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
研究表明,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过程中土著微生物(native microorganisms)降解污染物的潜力最大,外来微生物在环境中难以保持较高的代谢活性,向污染环境接种的降解污染物的高效外来微生物(foreign microorganisms)受到土著微生物的竞争,在高盐的特殊生境中这种竞争关系尤为明显。
微生物修复是重要的石油烃污染土壤修复方法,研究表明,Pseudomonas(假单胞菌属)、Arthrobacter(节杆菌属)、Alcaligenes(产碱杆菌属)、Corynebacterium(棒状杆菌属)、Flavobacterium(黄杆菌属)、Achromobacter(无色杆菌属)、Micrococcus(微球菌属)、Nocardia(诺卡菌属)和Mycobacterium(分枝杆菌属)均具有高效的石油烃降解特性。然而,上述微生物主要为非耐盐微生物,在盐碱环境中无法正常发挥降解作用,而高盐环境中的生物修复只能通过使用具有石油烃化合物降解能力的耐盐或嗜盐微生物来完成。中国专利文献CN110669700A(申请号201911082757.9)公开了一株高效石油烃降解菌泰坦尼克号盐单胞菌(Halomonas titanicae)HTPA16-9,在厌氧培养基中,正十六烷为唯一碳源,初始添加量为0.07734g,恒温33℃且避光静置,厌氧培养3个月后,测残余正十六烷量,计算降解率约为76.7%~86.5%。中国专利文献CN101838616A(申请号200910080012.9)公开了一株可降解多环芳烃的盐单胞菌仙河盐单胞菌(Halomonas xianhensis)A-1,属于嗜盐微生物,能在0.05%~27.5%的盐度范围内进行生长繁殖,最适宜生长的盐度范围为4%~10%,能够降解菲、蒽或荧蒽等多种多环芳烃。目前有耐盐或嗜盐菌对石油烃降解的报道,认为不同来源的菌株对环境的适应性及石油烃的降解都有所不同,而且,经过不同地区土壤环境差异的自然筛选,会对同一种属来源的不同菌株的耐盐适应性及石油烃降解能力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不同区域环境中筛选到的同一种属的菌株在不同的环境中对石油烃的降解能力会有较大的差别。
本发明利用胜利油田滨海盐碱环境的特殊性,以环境的自筛选为手段,得到一株嗜盐而且石油烃降解效率高的盐单胞菌Halomonas elongata ZQ1-3,并研究了其培养和应用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株嗜盐石油烃降解菌Halomonas elongataZQ1-3及其应用。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科学院生态研究所(山东省科学院中日友好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未经山东省科学院生态研究所(山东省科学院中日友好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8273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