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态二氧化碳致裂管微差延时控制爆破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72187.5 | 申请日: | 2021-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103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8 |
发明(设计)人: | 刘孝义;于建新;马晓华;袁海梁;崔亚学;穆立东;袁伟;董斌;刘攀;刘元宝;刘星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化学工程重型机械化有限公司;河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42D3/04 | 分类号: | F42D3/04;F42D1/00;F42D1/08 |
代理公司: | 成都其高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1244 | 代理人: | 廖曾 |
地址: | 1026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态 二氧化碳 致裂管微差 延时 控制 爆破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采矿或采石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液态二氧化碳致裂管微差延时控制爆破方法,包括:步骤一,在待爆破地钻取预定数量及预定深度的炮孔;步骤二,对二氧化碳致裂管填充一定量的液态二氧化碳;步骤三,将二氧化碳致裂管逐个放置在炮孔内部;步骤四,根据当前待爆破地的岩石物理构造条件将炮孔堵筒内部填充一定量的炸药,然后将盖体锁紧至堵筒;步骤五,在炮孔内设置配置完成的堵筒;步骤六,控制多个炮孔内部二氧化碳致裂管和堵筒按照排列顺序逐个起爆;步骤七,起爆完毕后,对堵筒进行回收;通过堵筒对炮孔进行密封,在爆破后可以对堵筒进行回收循环利用,并且在使用堵筒时不用等待混凝土的干燥,从而可以提高施工的灵活性,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采矿或采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态二氧化碳致裂管微差延时控制爆破方法。
背景技术
二氧化碳致裂管为一种利用液态二氧化碳受热发生相变,在致裂管内部产生150Mpa以上的膨胀压力,从而使管壁破裂,释放出的高压气体对周边岩石介质产生冲击作用,从而使岩石发生断裂松动,爆破排放的二氧化碳不会产生火花、不会引起煤矿瓦斯气及煤尘爆炸事故,因而在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现有的二氧化碳致裂管的爆破方法多采用先钻取一定深度和直径的爆破孔,然后将二氧化碳致裂管放置在爆破孔内部,再采用混凝土塞料将爆破孔的上方进行堵塞,待塞料达到早期强度后进行爆破,而这种设置方式每次要配制混凝土,并且要等待混凝土凝固之后才能进行爆破,操作麻烦且效率低。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液态二氧化碳致裂管微差延时控制爆破方法,通过堵筒代替混凝土对炮孔进行密封,在爆破后可以对堵筒进行回收循环利用,并且在使用堵筒时不用等待混凝土的干燥,从而可以提高施工的灵活性,提高工作效率。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态二氧化碳致裂管微差延时控制爆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待爆破地点钻取预定数量及预定深度的炮孔;
步骤二,根据待爆破地的岩石物理构造条件,对二氧化碳致裂管填充一定量的液态二氧化碳;
步骤三,将配置好的二氧化碳致裂管逐个放置在炮孔内部;
步骤四,根据当前待爆破地的岩石物理构造条件将炮孔堵筒内部填充一定量的炸药,并将起爆引线从第一穿线孔内穿出,然后将盖体锁紧至堵筒;
步骤五,将所述堵筒的盖体朝上逐个放置在炮孔内部,并使底部与二氧化碳致裂管的顶部接触;
步骤六,控制多个炮孔内部二氧化碳致裂管按照排列顺序逐个起爆,其中相邻的炮孔内的二氧化碳致裂管起爆间隔时间为t1,其中t1取值范围为25毫秒-50毫秒;在同一炮孔中,先对堵筒内部的炸药进行起爆,使堵头与炮孔内壁进行固定,然后间隔50-100毫秒后起爆二氧化碳致裂管。
步骤七,起爆完毕后,对堵筒进行回收。
进一步的,在步骤五中,在同一个炮孔之内,将二氧化碳致裂管放进炮孔内部后,将二氧化碳致裂管的起爆线从堵筒上的第二穿线孔内从下至上穿出,然后将堵筒放置在炮孔内部。
进一步的,在步骤四中,堵筒内部的装药步骤包括:首先根据当前待爆破地的岩石物理构造条件确定炮筒内部需要填充炸药的量并取定量的炸药,打开所述盖体,通过装药管将一半的炸药装置堵筒底部,再装入起爆器,并将起爆器的起爆线伸出堵筒,然后将剩余的炸药装入堵筒内部,在将起爆器的起爆线穿过所述第一穿线孔,在将所述盖体锁紧至堵筒上。
进一步的,在设置堵筒时,可以根据炮孔的深度H而在同一炮孔内使用多个二氧化碳致列管,并使用多个所述堵筒,使堵筒的总长度L≥1/2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化学工程重型机械化有限公司;河南理工大学,未经中国化学工程重型机械化有限公司;河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7218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