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菌、构建方法以及全细胞催化生产(R)-香茅醛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47769.8 | 申请日: | 2021-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374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31 |
发明(设计)人: | 林金萍;魏东芝;张宝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1 | 分类号: | C12N1/21;C12N15/70;C12N15/55;C12N15/53;C12P41/00;C12P7/24;C12R1/19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余永莉 |
地址: | 200237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肠杆菌 基因工程 构建 方法 以及 细胞 催化 生产 香茅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菌、构建方法以及全细胞催化生产(R)‑香茅醛的方法。该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菌是以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为出发菌株,对其基因组上的醇脱氢酶基因adhE进行敲除,还通过质粒pET28a整合来源于枯草芽孢杆菌的葡萄糖脱氢酶GDH,以及通过质粒pET21a整合来源于假丝酵母的烯键还原酶HP3,获得一种可用于催化生产(R)‑香茅醛的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菌,adhE、GDH、HP3的核苷酸序列依次如SEQ ID NO.1~3所示。根据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使用全细胞催化高浓度柠檬醛生产(R)‑香茅醛,柠檬醛的转化率在99%以上,(R)‑香茅醛的ee值在95%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酶工程和手性医药中间体制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菌、构建方法以及全细胞催化生产(R)-香茅醛的方法。
背景技术
光学纯(R)-香茅醛是一种重要的香料及医药中间体,其可用于饮料、食品、香水等的调香,还可作为合成L-薄荷醇的原料。工业上主要由天然精油分离获得,也可由柠檬醛经金属催化剂催化加氢制得。
目前工业上催化柠檬醛生产(R)-香茅醛主要是通过金属催化剂催化柠檬醛加氢,相关利用生物催化法制备(R)-香茅醛存在底物浓度低、醛过度还原等问题。2010年,Stewart等人在大肠杆菌中表达Pichia stipitis的烯键还原酶,利用纯化后的烯键还原酶与葡萄糖脱氢酶进行催化反应,在反应5.75h后催化150mM E-柠檬醛的转化率达到95%(Chemical Communications,2010,46(45):8558-8560.);该研究使用的是纯酶作为催化剂,并没有使用全细胞催化系统,且底物E-柠檬醛需由E/Z-柠檬醛分离获得,虽然产物(R)-香茅醛的光学纯度达到98%。但产量还是偏低。2016年,中国专利申请CN106086089A公开了利用氨基酸催化的柠檬醛顺反异构反应,通过在催化柠檬醛的反应中偶联此反应生产(R)-香茅醛。该发明可以以柠檬醛为底物生产(R)-香茅醛,但产物ee值还是偏低,仅为65.4%。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菌、构建方法以及全细胞催化生产(R)-香茅醛的方法,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R)-香茅醛的制备存在底物浓度低、醛过度还原、产物ee值偏低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可用于催化生产(R)-香茅醛的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菌,所述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菌是以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为出发菌株,对其基因组上的醇脱氢酶基因adhE进行敲除,同时还通过质粒pET28a整合来源于枯草芽孢杆菌的葡萄糖脱氢酶GDH,以及通过质粒pET21a整合来源于假丝酵母的烯键还原酶HP3,获得一种可用于催化生产(R)-香茅醛的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菌,其中,所述醇脱氢酶基因adhE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所述葡萄糖脱氢酶GDH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所述烯键还原酶HP3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
本发明所述的可用于催化生产(R)-香茅醛的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菌,是通过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敲除方法实现大肠杆菌醇脱氢酶基因的缺失,从而得到醇脱氢酶缺失的大肠杆菌,并在所得的菌株中表达烯键还原酶及葡萄糖脱氢酶基因得到。
其中,葡萄糖脱氢酶GDH来源于枯草芽孢杆菌168(Bacillus subtilis168,参见“枯草芽孢杆菌168产生的一种新磷脂类抗生素bacilysocin[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2年04期),烯键还原酶HP3来源于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ATCC 206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理工大学,未经华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4776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