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合金化铜合金电缆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42323.6 | 申请日: | 2021-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227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6 |
发明(设计)人: | 刘瑞蕊;周海涛;甯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金叶大铜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9/00 | 分类号: | C22C9/00;C22C9/02;C22C9/04;C22C9/06;C22C1/02;H01B1/02;H01B5/02 |
代理公司: | 南昌金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6129 | 代理人: | 石红丽 |
地址: | 334000 江西省上***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合金 铜合金 电缆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导电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合金化铜合金电缆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微合金化铜合金电缆材料化学成分包含有富镧混合稀土Re、Pb、Cu和其它合金元素;所述其它合金元素包括S、Se、As、Sb、Bi、Sn、Zn、Ni、Fe、Ag,以质量百分比计,所述富镧混合稀土Re在铜合金中的含量≥150ppm;所述其它合金元素的总量在所述铜合金中的含量≤0.3%。本发明通过反射炉熔炼、炉内精练、连铸连轧的制备方法,在精练中使用富镧混合稀土Re,并将铜合金中富镧混合稀土Re含量控制在≥150ppm,能使铜合金的气孔、缺陷降为最小,同时减少了铸造和连轧过程中的事故和断裂,提高了抗拉强度、保持了高导电率水平。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导电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合金化铜合金电缆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电缆是由一根或几根绝缘包导线组成,外面再包以金属或橡皮制的坚韧外层。电缆一般都由芯线、绝缘包皮和保护外皮三个组成部分组成。由于用途及装设地点的不同,电缆在结构、规格等方面也有多种,以适应不同的要求。
铜合金材料在电线电缆材料中有非常多的用途,如软铜单线、硬铜单线、软铝单线、硬铝单线等制备而成的铜导线被主要用作各种电线电缆的半制品,少量用于通信线材和电机电器的制造。而我国紫铜的牌号有t1、t2、t3三种,其中大量使用的是t2紫铜。t1、t2、t3紫铜是根据化学成分的不同而划分的。t1紫铜铜含量在99.95%以上,杂质总和不超过0.05%;t2紫铜的铜含量99.90%以上,杂质总含量不超过0.1%;t3紫铜的铜含量在99.7%以上,杂质总含量不超过0.3%。紫铜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导热性﹑良好的耐腐蚀性和加工性能,可以熔焊和钎焊。t1、t2紫铜主要用作导电、导热、耐腐蚀元器件,如电线、电缆、导电螺钉、壳体和各种导管等,包括航空工业。t3紫铜主要用作结构材料使用,如制作电器开关、垫圈、铆钉、管嘴和各种导管等;也常用于一些不太重要的导电元件。
电线电缆的导线材料种类繁多,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为纯铜(铜纯度≥99.9%),随着社会的发展,纯铜导线的各项性能越来越无法满足工业发展的需求,因此人们在纯铜中加入一些其他元素,制成铜合金导线,以改善导线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微合金化铜合金电缆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铜合金将铜合金中富镧混合稀土Re含量控制在≥150ppm,能使铜合金的气孔、缺陷降为最小,同时减少了铸造和连轧过程中的事故和断裂,提高了抗拉强度、保持了高导电率水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微合金化铜合金电缆材料,所述铜合金化学成分包含有富镧混合稀土Re、Pb、Cu和其它合金元素;
所述其它合金元素包括S、Se、As、Sb、Bi、Sn、Zn、Ni、Fe、Ag;
以质量百分比计,所述富镧混合稀土Re在所述铜合金中的含量≥150ppm;
所述其它合金元素的总量在所述铜合金中的含量≤0.3%。
本技术方案中加入的富镧混合稀土Re具有很好的活性,有利于精练、除气、净化熔体和微合金化作用,能改善铜合金的导电性、拉伸强度和抗高温软化性能。
进一步的,上述技术方案中,以质量百分比计,所述铜合金化学成分包括:
富镧混合稀土Re:150-800ppm;
Pb:15-20ppm;
S:1-15ppm;
Se、As、Sb:10-100ppm;
Bi:1-30ppm;
Sn:5-700ppm;
Zn:20-500ppm;
Ni:15-500pp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金叶大铜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西金叶大铜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4232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