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掺杂型混价态铜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39320.7 | 申请日: | 2021-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019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朱红平;赖恩义;陈艺林;赵金波;江云宝;李军;江巧珠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3/80 | 分类号: | B01J23/80;B01J23/89;B01J23/889;B01J23/83;C07C29/149;C07C31/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1005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掺杂 型混价态铜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掺杂型混价态铜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掺杂型混价态铜催化剂包括载体和金属元素组分,所述金属元素组分包括Cu(0)、Cu(I)、0价的其它金属元素M′和其它价态的其它金属元素M″。该催化剂可应用于丙二酸酯类或3‑羟基丙酸酯类化合物加氢制1,3‑丙二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掺杂型混价态铜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这种催化剂可用于丙二酸酯类以及3-羟基丙酸酯类化合物加氢制备1,3-丙二醇。
背景技术
1,3-丙二醇是一种重要的二醇类有机中间体,广泛地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涂料等的添加剂或基础合成原料。1,3-丙二醇也是一种重要的单体,可与多级有机酸、多级异腈酸酯、多级酰氯等发生聚合反应,生产聚酯、聚酰胺等聚合材料。其中突出的是1,3-丙二醇与对苯二甲酸反应合成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该聚酯是一种高端聚酯弹性纤维,市场应用广阔。
环氧乙烷氢酯化法可以制备3-羟基丙酸酯,3-羟基丙酸酯加氢反应可以合成1,3-丙二醇,但是后者容易发生脱水、脱酸等副反应,因此反应选择性不高(Surface Reviewand Letters,2009,16,343-349)。2001年Shell公司专利US6191321B1和WO00/18712述求Cu-ZnO催化剂以及掺杂Zr和Ba的Cu-ZnO催化剂,实施例显示在液时空速1h-1、压强1500psig、温度165-190℃下,3-羟基丙酸酯的转化率在50.19-99.60%内变化,相应地1,3-丙二醇选择性为40.31-60.73%。2002年三星公司申请了铬酸铜或Pd/C催化剂的专利,实施例中提及釜式反应器内的性能测试,显示铬酸铜在压强1500psig、温度180℃、反应时间15h下催化3-羟基丙酸酯的转化率只有5%,产物1,3-丙二醇的选择性仅为3%(US6348632B1和US6521801B2)。2007年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专利CN101020635A和US20070191629A1公开Cu/TiO2-SiO2催化剂和固定床式反应器,在温度140℃、压强7MPa下获得3-羟基丙酸甲酯的转化率为80.3-93.9%和1,3-丙二醇的选择性为79.6-88.2%。
发明内容
本发明人的研究发现,Cu/SiO2催化剂用于3-羟基丙酸酯转化为1,3-丙二醇,其催化机理是基于临氢状态下Cu(0)与Cu(I)的协同作用,其中Cu(0)负责H2的活化产生H-,Cu(I)起着Lewis酸作用,吸附3-羟基丙酸酯,并使其活化,两者共同作用使得3-羟基丙酸酯催化转化为1,3-丙二醇。因此,在该类催化剂中,关键点是控制临氢状态下Cu(0)与Cu(I)的产生。本发明人进一步研究发现,产生Cu(0)与Cu(I)后,两者的比例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也决定了催化剂的反应稳定性。本发明人再进一步研究发现,Cu(0)组分的控制需要添加其它适当的金属,同时Cu(I)的组分控制也需要添加其它适当的金属。基于此,提出本申请。
在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掺杂型混价态铜催化剂,该催化剂包括载体和金属元素组分,所述金属元素组分包括Cu(0)、Cu(I)、0价的其它金属元素M′和其它价态的其它金属元素M″。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Cu(0)与Cu(I)的摩尔比为0.25-4.0,例如0.5、1.0、1.3、1.5、1.8、2.1、2.5、2.9、3.0、3.5、3.8等。在一些实施例中,Cu(0)与Cu(I)的摩尔比为1-4。在一些实施例中,Cu(0)与Cu(I)的摩尔比为2-4。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0价的其它金属元素M′与Cu(0)的摩尔比为0.01-0.30,例如0.01、0.03、0.05、0.08、0.1、0.12、0.15、0.18、0.2、0.22、0.25、0.3。在一些实施例中,0价的其它金属元素M′与Cu(0)的摩尔比为0.1-0.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3932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