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调整虚拟车流的方法、装置及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36578.1 | 申请日: | 2021-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380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0 |
发明(设计)人: | 谌善华;张奕;常思阳;李梦;左建容;过峰;陈书佩;唐博博;羊兆娣;陈剑秋;马攀科;马旭光;刘春瑞;张双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录易云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31 | 代理人: | 陶俊洁 |
地址: | 2118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调整 虚拟 车流 方法 装置 设备 | ||
1.一种用于调整虚拟车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并线请求;
根据所述并线请求在预设的虚拟车流中确定出待调整车头时距的第一虚拟车辆和第二虚拟车辆;所述第一虚拟车辆和第二虚拟车辆均位于所述并线请求对应的虚拟车道;
响应于所述并线请求,对所述第一虚拟车辆和所述第二虚拟车辆之间的第一车头时距进行调整,获得调整后的第二车头时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并线请求,包括:接收路侧单元发送的并线请求;所述并线请求是路侧单元在检测到测试车辆发出转向灯信号的情况下发出的;所述并线请求带有与所述转向灯信号对应的车道方向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并线请求在预设的虚拟车流中确定出待调整车头时距的第一虚拟车辆和第二虚拟车辆,包括:
将所述车道方向信息在虚拟车流中对应的虚拟车道确定为目标并线车道;
将所述目标并线车道中与所述测试车辆相对距离最近的虚拟车辆确定为第二虚拟车辆;并将第二虚拟车辆的前车确定为第一虚拟车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第一虚拟车辆和所述第二虚拟车辆之间的第一车头时距进行调整,包括:
按照预设的第一模式、第二模式和第三模式中的一种模式或多种模式对所述第一车头时距进行调整;其中,所述第一模式、所述第二模式和所述第三模式用于表征所述虚拟车流中的虚拟车辆的不同行驶风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预设的第一模式对所述第一车头时距进行调整,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模式对应的第一敏感系数,获取所述第一模式下所述第一虚拟车辆对应的位移,获取所述第一模式下所述第二虚拟车辆对应的位移;
利用第一预设算法对所述第一敏感系数、所述第一模式下所述第一虚拟车辆对应的位移、所述第一模式下所述第二虚拟车辆对应的位移进行计算,获得第二虚拟车辆对应的第一加速度;
在所述第一模式对应的第一车头时距范围中确定第一目标时距;获取所述第一目标时距对应的第一目标加速度;
将所述第二虚拟车辆的第一加速度调整为第一目标加速度,使得所述第一虚拟车辆和所述第二虚拟车辆之间的第一车头时距调整为第二车头时距。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预设的第二模式对所述第一车头时距进行调整,包括:
获取所述第二模式对应的第二敏感系数,获取所述第二模式下所述第一虚拟车辆对应的位移,获取所述第二模式下所述第二虚拟车辆对应的位移;
利用第二预设算法对所述第二敏感系数、所述第二模式下所述第一虚拟车辆对应的位移、所述第二模式下所述第二虚拟车辆对应的位移进行计算,获得第二虚拟车辆对应的第二加速度;
在所述第二模式对应的第一车头时距范围中确定第二目标时距;获取所述第二目标时距对应的第二目标加速度;
将所述第二虚拟车辆的第二加速度调整为第二目标加速度,使得所述第一虚拟车辆和所述第二虚拟车辆之间的第一车头时距调整为第二车头时距。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预设的第三模式对所述第一车头时距进行调整,包括:
获取所述第三模式对应的第三敏感系数,获取所述第三模式下所述第一虚拟车辆对应的位移,获取所述第三模式下所述第二虚拟车辆对应的位移;
利用第三预设算法对所述第三敏感系数、所述第三模式下所述第一虚拟车辆对应的位移、所述第一模式下所述第二虚拟车辆对应的位移进行计算,获得第二虚拟车辆对应的第三加速度;
在所述第三模式对应的第一车头时距范围中确定第三目标时距;获取所述第三目标时距对应的第三目标加速度;
将所述第二虚拟车辆的第三加速度调整为第三目标加速度,使得所述第一虚拟车辆和所述第二虚拟车辆之间的第一车头时距调整为第二车头时距。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得调整后的第二车头时距后,还包括:将所述第二车头时距通过路侧单元发送给测试车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录易云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华录易云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36578.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终端个人隐私信息管理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