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临床用新型光声超声双模态经直肠内窥成像探头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26901.7 | 申请日: | 2021-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805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30 |
发明(设计)人: | 程茜;解维娅;张浩南;李佳琰;陈盈娜;张梦娇;高雅;吴诗颖;王一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5/00 | 分类号: | A61B5/00;A61B8/08;A61B8/12;A61B1/31;A61B1/07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杨宏泰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临床 新型 超声 双模 直肠 成像 探头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临床用新型光声超声双模态经直肠内窥成像探头,包括:探头外壳:包括一体成型的前端检测部和后端手持部,所述的前端检测部的侧面设有并列排布的光信号发射窗口和声信号发射和接收窗口;光学模块:设置在探头外壳内,用以发出整形均匀的光束,透过光束发射窗口照射待成像组织区域产生光声信号;超声模块:与光学模块一起设置在探头外壳内,用以发射超声信号透过声信号发射和接收窗口照射与光信号发射窗口相同的待成像组织区域,并同时接收光声信号以及反射回的超声信号。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符合人体工程学要求尺寸、无创检测、体积小、光声及超声双模态检测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窥镜和无损检测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临床用新型光声超声双模态经直肠内窥成像探头。
背景技术
用于医学诊断的超声成像因其非电离辐射、可对解剖结构进行高分辨率成像、价格低廉等优势在医学诊断中被广泛应用。但超声成像一般对声阻抗有差异的组织结构和血流流动敏感,对组织的其他物理化学性质无特异性,因此诊断功能受到限制,在很多医学临床诊断中超声成像需要和MRI、CT或者X光等其它放射性诊断方式结合,以向医生提供更明确的病灶信息。
经直肠内窥超声成像探头已经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由于生物安全性或者人体工程学的限制,该类探头一般为长圆柱形,且直径不超过12mm,探头表面有64、128或256个阵元组成线阵(声头),探头内部排布有阵列式高压柔性电路板(FPC)和电缆等,扫查成像速度快。
光声成像是近年来新兴发展的一种医学成像方法,可实现对组织物理化学性质的成像。它结合了纯光学成像的高对比度和纯超声学的高穿透性的优点,可以提供高对比度和高轴向分辨率,为研究生物组织的结构形态、生理特征、代谢功能、病理信息等提供了重要手段,在生物医学临床诊断以及在体组织结构和功能成像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如果可以实现超声和光声的双模态的同时检测,进而成像,那么既可以为病灶提供高分辨率的结构成像,又可以在结构信息的基础上提供高分辨率和高对比度的组织物理化学性质的成像,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的依据。
但是,目前缺乏经直肠对前列腺等组织进行超声、光声的同时无损内窥检测的装置,多为单独检测或多套系统的直接拼搭,并没有成为整体式的检测设备,这是由于内窥检测探头需要体积适宜、不宜过大。
在现有专利中,中国专利CN107638168A公开了一种对肠组织进行光声检测的内窥镜,此装置的缺点是只能对肠组织进行光声成像,缺乏组织的物理信息;虽然也有类似于中国专利CN103385758A公开了一种对血管内部进行超声-光声检测的内窥镜,然而此装置的缺点是属于有损检测,且只能进行单点信号的采集,要获得二维组织信息,需进行旋转多点采集信号,合成图像,大大降低了二维组织面实时成像的速率;中国专利CN106264604A公开了一种全扫描光声双模态内窥探头,可实现对肠组织进行光声内窥成像,但是不能够对更大检测深度(穿透肠壁)的器官,如前列腺进行光声超声双模态成像;中国专利CN109199332A公开了一种基于光反射式的光声及超声双模态内窥成像装置及方法,声头为多阵元线阵,可以实现较大待测区域的成像,实现整个待测组织的快速成像,提高检测效率,但是其控制电路板位于探头前端的检测区域,在有限的空间内为光学模块留的空间很小,不能够实现大功率硬光纤的导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临床用新型光声超声双模态经直肠内窥成像探头。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临床用新型光声超声双模态经直肠内窥成像探头,包括:
探头外壳:包括一体成型的前端检测部和后端手持部,所述的前端检测部的侧面设有并列排布的光信号发射窗口和声信号发射和接收窗口;
光学模块:设置在探头外壳内,用以发出整形均匀的光束,透过光束发射窗口照射待成像组织区域产生光声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2690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