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扣件及含有该扣件的壳体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15766.6 | 申请日: | 2021-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603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24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华;施伯聪;林玉微;何铭华;吴智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B13/04 | 分类号: | F16B13/04;F16B19/02 |
代理公司: |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傅磊;闫华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扣件 含有 壳体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扣件及含有该扣件的壳体装置,扣件适于组合一第一壳体与一第二壳体。第一壳体设有一突出部以及一卡扣部,第二壳体具有一第一面、一第二面以及一贯穿孔。扣件包括第一部、至少一连接部、至少两弹性部以及一第二部。第一部可移动地抵接于第一面且具有一第一开口。连接部一端连接于第一部且容置于贯穿孔,且连接部与第二壳体的内缘具有一间距。两弹性部倾斜伸入第一开口内。第二部可移动地抵接于第二面且设置于连接部的另一端。当卡扣部推挤扣件沿间距移动,使第一开口对位于卡扣部,卡扣部通过弹性部,弹性部于卡扣部通过后复位并夹持突出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扣件,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结合两壳体且具有自对准定位的扣件及含有该扣件的壳体装置。
背景技术
扣件常用于结合两壳体。一种通常的作法,是于一第一壳体的预定位置设置一卡勾,并于一第二壳体上相对应的位置设置一卡槽。当组装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时,作业员先将卡勾对准卡槽,然后稍微施力,让卡勾勾住卡槽,以结合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卡勾与卡槽可以分别是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一部分,或者分别锁固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预定位置。
有时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会因为例如温度的上升或下降,导致尺寸发生改变。此时卡勾或卡槽可能会偏离其原本预定的相对位置,造成组装时两者的位置无法对准。这造成壳体的组装品质不佳,甚至造成壳体的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扣件。扣件适于组合一第一壳体与一第二壳体。第一壳体设有一突出部以及一卡扣部,卡扣部位于突出部的末端,第二壳体具有一第一面、一第二面以及一贯穿孔,第二面相反于第一面,贯穿孔贯穿第一面及第二面。扣件对应贯穿孔设置该第二壳体。扣件包括第一部、至少一连接部、至少两弹性部以及一第二部。第一部可移动地抵接于第一面且具有一第一开口,第一开口连通于贯穿孔。连接部一端连接于第一部且容置于贯穿孔,且连接部与第二壳体的内缘具有一间距,使扣件能够于贯穿孔内相对于第二壳体的内缘移动以改变扣件与第二壳体的内缘的相对位置。两弹性部自第一部倾斜伸入第一开口内。第二部可移动地抵接于第二面且设置于连接部的另一端,第二部与第一部共同夹持第二壳体。当第一壳体组合于第二壳体时,卡扣部推挤扣件沿间距移动,使第一开口对位于卡扣部,卡扣部得以通过弹性部,弹性部于卡扣部通过后复位并夹持突出部。
在一实施例中,连接部与第二部可为一体成形。
在一实施例中,连接部的另一端可为一勾部,且第二部还具有一第二开口。勾部适于通过第二开口勾住第二部的内缘。第二开口还形成有至少一勾槽,勾部通过勾槽勾住第二部。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部与第二部可由不同材料制成。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壳体还具有一导槽,导槽连通于贯穿孔,适于容许至少一连接部侧向进入该贯穿孔,并以第一部与第二部共同夹持第二壳体。
本发明亦提出了一种壳体装置,壳体装置包含一第一壳体、一第二壳体及一扣件。第一壳体设有一突出部以及一卡扣部,卡扣部位于突出部的末端。第二壳体具有一第一面、一第二面以及一贯穿孔,第二面相反于第一面,贯穿孔贯穿第一面及第二面。扣件对应贯穿孔设置该第二壳体。扣件包括第一部、至少一连接部、至少两弹性部以及一第二部。第一部可移动地抵接于第一面且具有一第一开口,第一开口连通于贯穿孔。连接部一端连接于第一部且容置于贯穿孔,且连接部与第二壳体的内缘具有一间距,使扣件能够于贯穿孔内相对于第二壳体的内缘移动以改变扣件与第二壳体的内缘的相对位置。两弹性部自第一部倾斜伸入第一开口内。第二部可移动地抵接于第二面且设置于连接部的另一端,第二部与第一部共同夹持第二壳体。当第一壳体组合于第二壳体时,卡扣部推挤扣件沿间距移动,使第一开口对位于卡扣部,卡扣部得以通过弹性部,弹性部于卡扣部通过后复位并夹持突出部。
依本发明所提出的扣件及含有该扣件的壳体装置,由于连接部与第二壳体的内缘具有一间距,因此在组装时,扣件相对于第二壳体的位置可稍微调整,以对准第一壳体上的卡扣部的位置,解决了壳体的卡扣部因位置偏移而无法对位于扣件的问题。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1576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系统
- 下一篇:输送装置及其供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