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新型冠状病毒受体结合区域中和抗体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00882.0 | 申请日: | 2021-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501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0 |
发明(设计)人: | 陈耀庆;何兵;刘舒宁;王媛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K16/10 | 分类号: | C07K16/10;C12N15/13;A61K39/42;A61P31/14;A61P11/00;C12N15/85;C12N5/10;G01N33/569;G01N33/68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巩克栋 |
地址: | 51027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冠状病毒 受体 结合 区域 中和 抗体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抗新型冠状病毒受体结合区域中和抗体及其应用,属于生物制品技术领域,所述中和抗体包括重链可变区和轻链可变区;所述重链可变区包括SEQ ID NO:3或SEQ ID NO:13所示的重链CDR3,所述轻链可变区包括SEQ ID NO:6或SEQ ID NO:16所示的轻链CDR3。本发明利用LIBRA‑seq高通量筛选得到SARS‑CoV‑2受体结合区域中和抗体C14646P3S与C2767P3S,在体外对SARS‑CoV‑2假病毒和活病毒具有较强的中和能力,能良好地阻断新型冠状病毒受体结合区域与其受体的结合,在预防、治疗和诊断SARS‑CoV‑2感染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制品技术领域,涉及抗新型冠状病毒受体结合区域中和抗体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是一种包膜单正链RNA病毒,属于冠状病毒β-CoV家族,基因组主要编码4种结构蛋白、约16种非结构蛋白(nap1-16)以及5~8种辅助蛋白,其中4种结构蛋白分别为刺突蛋白(S蛋白)、包膜蛋白(E蛋白)、膜蛋白(M蛋白)和核衣壳蛋白(N蛋白)。在4种结构蛋白中,S蛋白在SARS-CoV-2对宿主细胞的吸附、膜融合、侵入和传播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S蛋白包括参与病毒-受体结合的S1亚基和参与病毒膜融合的S2亚基,而S1亚基又进一步分为N末端区域(NTD)和受体结合区域(RBD)。SARS-CoV-2通过S蛋白识别结合ACE2受体及TMPRSS2辅助受体感染宿主细胞并开始复制周期。
有实验表明,SARS-CoV-2的受体结合区域中和抗体能特异性结合S抗原的受体结合区域,进而阻断病毒侵袭宿主细胞提供一定的保护作用,这为SARS-CoV-2中和抗体的研发提供了方向,寻找以SARS-CoV-2S蛋白受体结合区域表位为靶点的抗体迫在眉睫。
抗体和疫苗是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最佳方式,筛选具备良好中和活性的单克隆抗体对于预防和治疗COVID-19至关重要。X.Sunney Xie、Chen Wei、Linqi Zhang等人通过抗原富集B细胞后,利用单细胞测序及单细胞PCR技术得到了一些高效中和抗体,但是尚未应用于临床,目前也还未有治疗性抗体通过临床审批应用到疾病治疗实践的报道,因此仍需进行保护性中和抗体的研发,不仅可以为治疗性抗体的应用提供候选目标,而且可以为疫苗设计提供思路。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和实际需求,本发明提供了抗新型冠状病毒受体结合区域中和抗体及其应用,所述中和抗体不仅对SARS-CoV-2假病毒具有较强的中和能力,在体外实验中对活病毒也表现出较强的中和能力,中和抗体C2767P3S和C14646P3S、C14646P3S的变体C14646P3S_M1、C14646P3S_M2、C14646P3S_M3有望成为抗SARS-CoV-2感染的候选治疗性抗体。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抗新型冠状病毒受体结合区域中和抗体,所述中和抗体包括重链可变区和轻链可变区;
所述重链可变区包括SEQ ID NO:3或SEQ ID NO:13所示的重链CDR3。
本发明中,中和抗体的重链CDR3是决定抗体对抗原中和作用最主要的结构域,含有SEQ ID NO:3或SEQ ID NO:13所示的重链CDR3的抗体对新型冠状病毒受体结合区域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对SARS-CoV-2假病毒和活病毒均具有较强的中和效果。
优选地,所述轻链可变区包括SEQ ID NO:6或SEQ ID NO:16所示的轻链CDR3。
优选地,所述重链可变区还包括SEQ ID NO:1或SEQ ID NO:11所示的重链CDR1。
优选地,所述重链可变区还包括SEQ ID NO:2或SEQ ID NO:12所示的重链CDR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0088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