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木贼镰刀菌L1293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95810.1 | 申请日: | 2021-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653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9 |
发明(设计)人: | 刘宏伟;韩俊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C12P17/08;C12R1/77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和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6 | 代理人: | 项荣;何春晖 |
地址: | 10010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木贼 镰刀 l1293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发酵制备玉米赤霉烯酮技术领域。本发明公开了一株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L1293,其保藏编号为CGMCC NO.19032该菌株已于2019年12月10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为CGMCC No.19032,保藏单位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本发明的菌株具有高效玉米赤霉烯酮(ZEN)合成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发酵制备玉米赤霉烯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真菌毒素(mycotoxin)是产毒真菌分泌产生的,能引起人畜各种损害的次级代谢产物。玉米赤霉烯酮(ZEN),又称F-2毒素,具有生殖、免疫、肝脏、细胞等毒性以及致癌性,严重威胁动物及人类的健康安全。随人们对食品的健康和安全高度重视,对真菌毒素的检测越来越严格,检测范围越来越广泛。目前国内检测所需玉米赤霉烯酮(ZEN)标准物质绝大多数依赖于进口,价格昂贵。为了保证检测分析所需ZEN标准物质的供应,减少进口依赖。筛选获得ZEN高产菌株,对其进行发酵培养,从中分离纯化高纯度的ZEN,将为ZEN的分析检测提供来源,也为深入研究ZEN及其开发利用提供物质基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株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L1293,其保藏编号为CGMCC NO.19032,该菌株已于2019年12月10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为CGMCC No.19032,保藏单位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木贼镰刀菌(F.equiseti)L1293在制备制备玉米赤霉烯酮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的保藏编号为CGMCC NO.19032的木贼镰刀菌(F.equiseti)L1293具有高效玉米赤霉烯酮合成能力,其发酵提取物中含有高达43.8%玉米赤霉烯酮(ZEN/发酵提取物比)。
附图说明
图1为菌株L1293的菌落和厚垣孢子形态图。
图2为菌株L1293粗提物与标准品ZEN的HPLC对照图。
图3为菌株L1293粗提物中ZEN的MS图。
图4为化合物玉米赤霉烯酮(ZEN)的氢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理解的是以下实施例的给出仅是为了起到说明的目的,并不是用于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宗旨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修改和替换。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本实施例所得菌株,通过常规筛选方式从污染粮食中筛选所得,因此本实施例就该菌株的筛选获得过程简要介绍说明如下。
样品来源:污染粮食(包括小麦、玉米、大米、高粱和花生)来自河南省,2019年10月采集完成后,所采集的污染粮食置于密闭的无菌塑料袋中于4℃保存,并在1周内进行菌株分离。
实施例1、菌株L1293的分离与鉴定
菌株分离自河南新郑市污染玉米。
称取10g玉米种子,放入75%酒精中浸泡15~20s,然后移入100mL无菌水中,振摇30min,放入25℃恒温箱中培养4~5d,当玉米种子周围长出菌丝体或种子表面有霉层时,将菌丝或霉层移入PDA培养基上,在25℃恒温下进行培养。每天检查培养基,对单菌落进行分离纯化,获得纯化菌株得13株纯菌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9581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