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减震装置及减震装置的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94013.1 | 申请日: | 2021-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098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5 |
发明(设计)人: | 程永锋;林森;卢智成;李圣;朱祝兵;刘振林;孟宪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3/00 | 分类号: | F16F13/00;G06F30/17;G06F30/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震 装置 设计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减震装置及减震装置的设计方法,包括:支撑机构(10)和多个减震器(11);所述减震器(11)包括外壳、位于外壳内部的耗能元件、弹性件,以及依次穿过外壳和弹性件的传动轴(3);所述支撑机构(10)设置于电气设备(12)底部的中间,所述多个减震器(11)通过传动轴(3)固定于所述电气设备(12)。本发明通过耗能元件的工作耗散地震能量,增益减震效果;在地震作用消失后,弹性件能够帮助电气设备(12)恢复初始状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设施抗震安全防护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减震装置及减震装置的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能源基地与用电负荷分布不均,大量变电(换流)站需建设于地震烈度高的抗震不利地区。变电(换流)站内60%以上的关键设备为支柱类电气设备(12)(断路器、互感器等),此类设备为保证绝缘性能通常采用瓷质材料,而为满足电气间隙要求设备结构细而高,设计制造难以兼顾抗震性能,因此支柱类设备地震损坏严重。
传统的减震装置在地震时耗散传入电气设备(12)的地震能量,但震后减震装置无法自动复位,存在残余变形,经历多次地震或余震后支柱类设备可能累积倾斜、偏移等不利影响。近年也出现了震后可以复位的摩擦型减震装置,然而此类减震装置减震效果较弱。
发明内容
为解决传统的减震装置在地震时耗散传入电气设备(12)的地震能量,但震后减震装置无法自动复位,存在残余变形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减震装置,包括支撑机构(10)和多个减震器(11);
所述减震器(11)包括外壳、位于外壳内部的耗能元件、弹性件,以及依次穿过外壳和弹性件的传动轴(3);
所述支撑机构(10)设置于电气设备(12)底部的中间,所述多个减震器(11)通过传动轴(3)固定于所述电气设备(12)。
优选的,所述弹性件包括弹簧(5)和滑动板,所述滑动板中部具有供传动轴(3)穿过的孔;
所述滑动板设置于所述弹簧(5)两端。
优选的,所述外壳包括:外筒(1)和两个端盖(2);
所述外筒(1)的两端分别与端盖(2)连接;
所述耗能元件设置于所述两个端盖(2)的内侧。
优选的,所述耗能元件包括:阻尼件。
优选的,所述耗能元件包括:摩擦组件(4)。
优选的,所述耗能元件包括:摩擦组件(4)和阻尼件;
所述传动轴(3)穿过所述摩擦组件(4)和所述阻尼件。
优选的,所述摩擦组件(4)包括:多段外环段和内环(9);
所述多段外环段依次连接构成外环(8);所述内环(9)为外锥面圆环;
所述外环(8)的内锥面和所述内环(9)的外锥面贴合。
优选的,所述外环(8)和内环(9)的组合形式包括:由一对单锥面内环(9)和外环(8)构成的第一组合形式;
由多对单锥面内环(9)和外环(8)叠加构成的第二组合形式;
由两个单锥面内环(9)和双锥面外环(8)组成的第三组合形式;
或由两端的两个单锥面内环、中间n个双锥面内环和n+1组双锥面外环组成的第四组合形式。
优选的,所述阻尼件包括:阻尼筒(7)、位于所述阻尼筒(7)内部的粘弹性元件(6)和支柱;
所述支柱一端与所述阻尼筒(7)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端盖(2)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9401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种改进型新型防坠器
- 下一篇:一种用于施工升降机的滑动式水平附墙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