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铜合金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93900.7 | 申请日: | 2021-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981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8 |
发明(设计)人: | 雷超;朱建华;黄维邦;冯春园;于洪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9/06 | 分类号: | C22C9/06;B22F5/00;B22F5/10;B33Y70/00;B33Y8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商秀玲 |
地址: | 528311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铜合金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增材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铜合金及其应用。本发明提供的铜合金为Cu‑Ni‑Si系铜合金,以重量百分比计,其成分为:Ni 1.8‑3.0wt%,Si 0.5‑0.8wt%,Cr 0.5‑0.8wt%,余量为铜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本发明通过在Cu‑Ni‑Si系铜合金中添加Cr,并控制Ni、Si及Cr之间含量匹配关系,使所得铜合金在保持较高热导率的同时,其拉伸强度、屈服强度及硬度得到显著提升,且可作为模材金属粉末用于金属3D打印模具工艺中。采用本发明所述的铜合金制备注塑模具,可显著缩短模具加热或冷却处理的时间,提高模具生产效率,而且满足了注塑件生产时对模具的挤压强度要求,延长了模具使用寿命,节约生产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增材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3D打印制备模具用的铜合金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注塑模具是当代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特殊基础工业装备。在电子、汽车、仪器、家电和通讯等产品中,60-80%的零部件都要依靠模具成型。而模具制造工艺将直接影响到使用效益,特别是其中的模具冷却效率及均匀性等对模具寿命、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影响重大。
传统的家电注塑件模具是采用特殊钢材或铝材作为膜材制得的。其中不锈钢(如P20模具钢)具有拉伸强度(1200-2000MPa)和硬度高、使用寿命较长的优点,但导热率过低(20W/m*k),导致在对模具进行加热或冷却处理时处理时间较长,进而拉长整个注塑周期,降低了注塑产能。而铝材虽具有优异的导热率(70-150W/m*k),但强度较低(300-500MPa),难以满足某些对挤压强度要求较高的模具的使用要求。
近年来,金属3D打印技术已开始得到更多的实际应用,如模具制造领域。3D打印技术制造模具的步骤为:以金属粉末为原料,通过激光热熔的方式一层一层将粉末熔融在基座表面,逐层的实现特殊形状的模具制件。然而铝材制得的金属粉末易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产生爆炸,存在生产安全问题,不适合3D打印工艺。而随着注塑件工艺的发展,对模具的导热性越来越高,不锈钢因热导率较低、模具换热速度较慢而难以满足实际生产需求。
因此,如何突破现有材料的限制,满足金属3D打印工艺及模具后续处理要求,成为3D打印技术在模具制备应用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铜合金材料,其兼具较高的热导率、拉伸强度、屈服强度及硬度,且可作为金属粉末用于金属3D打印模具工艺中。
本发明提供的铜合金为Cu-Ni-Si系铜合金,以重量百分比计,其成分为:Ni 1.8-3.0wt%,Si 0.5-0.8wt%,Cr 0.5-0.8wt%,余量为铜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众所周知,铜的热导率极高(397W/m*K),但质地较软,并不适合模材,难以保证模具的力学性能。为此,现有技术提出选用铜镍合金作为基体,利用陶瓷增强相起到弥散强化的作用,同时作为形核剂增加形核以细化晶粒,从而提高铜模具刚度、硬度和耐磨性,但该方法导致热导率相对较低。此外,还有研究表明通过在Cu-Ni-Si系铜合金中添加Ce和Cr阻碍合金晶粒长大,从而细化晶粒,提高合金时效后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及塑性,但该方法会导致硬度降低。
在经过深入研究后,本发明提出选择铜镍硅合金作为基体,通过控制Ni、Si与Cr在合金中的含量范围及彼此之间的含量匹配关系,可在不显著降低铜镍硅合金的热导率的前提下,显著提高铜模材的拉伸强度、屈服强度及硬度。本发明所述的铜合金材料可制成金属粉末用于3D打印模具工艺,且由其制得的模具在进行冷却或加热处理时处理时间较短,大大提高了模具的生产效率;同时所得模具又能够满足注塑件生产时对模具的挤压强度要求,延长了模具的使用寿命,节约了注塑件制备成本,取得了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9390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