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碳酸盐次生孔隙成分探测保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91570.8 | 申请日: | 2021-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752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13 |
发明(设计)人: | 徐文礼;文华国;霍金钢;徐永烨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84 | 分类号: | G01N21/84;G01N1/04 |
代理公司: | 焦作加贝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82 | 代理人: | 冯新志 |
地址: | 610059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碳酸盐 次生 孔隙 成分 探测 保护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酸盐次生孔隙成分探测保护装置,包括探测杆,所述探测杆的中心位置内开设有圆柱形的调节槽,所述调节槽内转动连接有一根调节杆,所述探测杆的一端开设有保护槽,所述调节杆的一端延伸至保护槽内,所述调节杆位于保护槽内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动座,所述第一转动座转动连接有一个转动头。优点在于:本发明在探测杆到达预定位置后,通过推动调节杆上的转动头朝保护槽外移动,利用磁芯对两侧滑槽内的铁质滑块具有磁吸力,通和直齿条与转轴上的齿轮啮合的传动,使两块挡板发生转动,使摄像头能够移至保护槽外,对次生孔隙进行拍摄,同时挡板上的探照灯对孔隙内进行增光,便于观察员的观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探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碳酸盐次生孔隙成分探测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次生孔隙是指沉积物沉积后,在成岩过程中由于溶解作用及重结晶作用及破裂作用等形成的孔隙,次生孔隙主要是以碳酸盐矿物为主的溶解产物。形成这种溶解孔隙的可溶物质可呈三种结构形式:沉积的物质、自生胶结物以及自生交代产物。
目前现有的次生孔隙成分探测装置结构简单,一般是将摄像头等探查设备暴露在外,而次生孔隙的特点是孔隙较大,单形状不规则,孔隙中会有很多凸起,这些探测设备在深入孔隙时,摄像头等探测设备很容易与孔隙中的不规则凸起发生碰撞,造成损坏,同时现有的探测装置不具有成分取样功能,还需要其他取样设备,大大降低了探测效率;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碳酸盐次生孔隙成分探测保护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探测装置结构简单,摄像头等设备缺乏保护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碳酸盐次生孔隙成分探测保护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碳酸盐次生孔隙成分探测保护装置,包括探测杆,所述探测杆的中心位置内开设有圆柱形的调节槽,所述调节槽内转动连接有一根调节杆,所述探测杆的一端开设有保护槽,所述调节杆的一端延伸至保护槽内,所述调节杆位于保护槽内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动座,所述第一转动座转动连接有一个转动头,所述转动头远离调节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摄像头,所述探测杆位于保护槽的一端设有自开合保护装置,所述探测杆的外杆壁上设有成分取样机构。
在上述的一种碳酸盐次生孔隙成分探测保护装置中,所述调节杆内贯穿滑动连接有一根控制杆,所述控制杆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转动头位于第一转动座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转动座,所述控制杆位于保护槽的一端与第二转动座转动连接,所述调节杆远离转动头的一端同轴焊接有调节钮,所述控制杆远离转动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控制板。
在上述的一种碳酸盐次生孔隙成分探测保护装置中,所述自开合保护装置包括两块挡板,所述探测杆位于保护槽的槽口两侧各开设有转动槽,每个所述转动槽内转动连接有一根转轴,每根所述转轴与一块挡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保护槽的两侧槽壁上各开设有滑槽,每个所述滑槽内滑动连接有压块,所述滑槽的底部槽壁开设有通槽,所述压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直齿条,每根所述转轴上同轴焊接有齿轮,所述直齿条的下端穿过通槽与齿轮啮合,每个所述压块的底面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远离压块的一端与滑槽的槽壁固定连接。
在上述的一种碳酸盐次生孔隙成分探测保护装置中,所述转动头内嵌设有磁芯,每个所述滑槽内各滑动连接有一个铁质滑块。
在上述的一种碳酸盐次生孔隙成分探测保护装置中,每个所述挡板的外壁上嵌设有探照灯,所述摄像头和探照灯通过导线与外界电源连接。
在上述的一种碳酸盐次生孔隙成分探测保护装置中,所述成分取样机构包括多块转动板,所述探测杆的杆壁上等距离开设有多个凹槽,每个所述凹槽位于下方的两侧槽壁与一块转动板通过销轴转动连接,每个所述凹槽的底部槽壁开设收集槽,所述探测杆位于每个凹槽的正下方位置开设有出料口,每个所述出料口处设置有塞块。
在上述的一种碳酸盐次生孔隙成分探测保护装置中,每块所述转动板的上端埋设有磁板,所述调节杆的同一侧杆壁上等距离嵌设有多块永磁块与多块转动板上的磁板对应,每块所述转动板的销轴转动连接处设置有扭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理工大学,未经成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9157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