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冶金渣粒化-催化剂制备及修饰一体化装置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71732.1 | 申请日: | 2021-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176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6 |
发明(设计)人: | 左宗良;罗思义;齐传家;董鑫江;谢皓杰;王金梦;杨千慧;任冬冬;张敬奎;于庆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3/745 | 分类号: | B01J23/745;B01J23/78;B01J35/02;B01J37/00;F22B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033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冶金 渣粒化 催化剂 制备 修饰 一体化 装置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冶金渣粒化‑催化剂制备及修饰一体化装置系统及方法,主要由粒化系统、催化剂修饰系统、余热回收系统、分离及循环系统四部分组成,其工作过程由冶金渣粒化、催化剂修饰、颗粒余热回收及筛分及回收四步组成。该工艺利用粒化后冶金渣颗粒表面二次凝结特性直接粘贴催化剂修饰粉末,制备出具有高附加值的催化剂颗粒。该系统不仅实现了冶金渣颗粒余热高效回收,而且大大提高了冶金渣产品附加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冶金渣固废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冶金渣粒化协同氧载体制备及修饰一体化装置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钢铁工业和有色冶金工业生产大国。每年冶金工业产生数以几十亿吨的冶金渣,如高炉渣、钢渣、铜渣、铅渣等,是工业领域重要的大宗固体废弃物。这些冶金渣出炉温度在1200℃以上,具有很高的余热回收价值。而目前,对于冶金厂对冶金渣比较成熟的处理方式为水淬法或者缓冷法。水淬法会消耗大量水资源,并产生大量的污染性气体及污水;缓冷法处理效率低。此外,上述方法均未能实现能量的有效回收。对于“碳中和”和“碳达峰”目标进程中的工业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瓶颈问题。近年来,干法粒化法可在不消耗水或者蒸汽的条件下,将液态冶金渣转变为固体颗粒后实现余热回收。该技术也逐渐在实验室研究中取得了成功。
水淬法、缓冷法及干法粒化法均可将冶金渣颗粒磨碎后作为水泥添加料使用。一方面,机械破碎过程需要消耗额外的能源;另一方面,冶金渣的添加也将降低水泥的活性。因此,此种处理方式产生的冶金渣颗粒二次附加值低。一种高效回收冶金渣余热并能够提高冶金渣资源回收利用价值的技术亟待开发。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冶金渣粒化-催化剂制备及修饰一体化装置系统及方法,可以实现冶金渣余热回收及资源化高值化利用,解决了目前冶金渣回收产品附加值低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冶金渣粒化-催化剂制备及修饰一体化装置系统主要由粒化系统、催化剂修饰系统、余热回收系统、分离及循环系统四部分组成且顺次连接。其中,粒化系统由液态渣入口、粒化装置、引风机及外罩组成;催化剂修饰系统由引流罩、修饰剂入口、修饰剂载板及鼓风机组成;余热回收系统由余热锅炉及颗粒出口组成;分离及循环系统由筛分装置及循环送料装置组成。
冶金渣粒化-催化剂制备及修饰一体化装置系统及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1) 冶金渣粒化
1300~1500℃熔融状态冶金渣通过液态渣入口进入粒化系统,在粒化系统中,液态渣通过粒化装置转变为0.5mm~5mm的冶金渣初始颗粒,冶金渣初始颗粒温度为1100~1300℃。冶金渣初始颗粒外表面达到初始凝固状态,中心仍然为熔融液态。在粒化系统中,引风机将粒化系统中被加热的空气引出外罩。冶金渣初始颗粒经收集后进入催化剂修饰系统。
(2) 催化剂修饰
冶金渣初始颗粒进入催化剂修饰系统,在该系统中冶金渣初始颗粒热量由内部核心向外表面扩散,外表面呈软化状态。冶金渣初始颗粒在催化剂载板上边滚动边下落,并同时将催化剂载板上的修饰剂粉末粘至颗粒表面。修饰剂通过修饰剂入口不断补入修饰剂载板上维持修饰剂堆层一定的高度。在修饰系统中,鼓风机鼓入适量的空气使冶金渣颗粒经过初步冷却降温至1000~1200℃,使表面凝结。
(3) 颗粒余热回收
修饰后的冶金渣颗粒进入颗粒余热回收系统中。在该系统中冶金渣颗粒温度通过余热锅炉进行充分换热冷却,温度降低至80~150℃。余热锅炉内水被加热为具有一定压力的蒸汽。
(4) 筛分及回收
经过降温的修饰后的冶金渣颗粒进入分离及循环系统。在该系统中,未能粘结至颗粒表面的修饰剂粉末经过筛出后通过循环送料装置送至修饰剂入口处进一步循环利用。筛上部分即为该工艺系统制备好的催化剂颗粒。
所述步骤(1)~(4)中冶金渣为高炉渣、钢渣、镍渣、铜渣等冶金炉窑产生的废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理工大学,未经青岛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7173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