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控制微合金化中厚板珠光体形态及碳氮化合物析出的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63692.6 | 申请日: | 2021-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8644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30 |
发明(设计)人: | 郭营利;姜军;景伟德;王嘉;刘国良;杨新龙;陈开锋;李晓燕;李金泽;董建军;贾为峰;于鹏;杨晓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甘肃酒钢集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3/06 | 分类号: | C22C33/06;C22C38/02;C22C38/04;C22C38/06;C22C38/12;C22C38/14;C21D8/02 |
代理公司: | 兰州智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2201 | 代理人: | 张英荷 |
地址: | 73510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控制 合金 厚板 珠光体 形态 氮化 析出 工艺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控制微合金化中厚板珠光体形态及碳氮化合物析出的工艺,此方法以加热工艺、轧制工艺、冷却工艺的温度控制为基础,充分结合Nb、V微合金元素的析出条件,加热过程中充分实现Nb、V微合金元素的固溶;轧制过程中采用高温、低温压下制度,在再结晶区实现动态再结晶,细化铁素体和珠光体的晶粒,增加三叉晶界数量;在未再结晶增加亚晶界,提供大量的形核点;冷却过程改变传统的一站式冷却模式,采用变冷速冷却的方式,为珠光体的形成和Nb、V碳氮化合物的析出创造时间条件,从而改善珠光体的形态和增加Nb、V碳氮化合物的析出量,最终实现中厚板性能的整体提升,可节约20~60元/吨钢板的制造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合金化中厚板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控制微合金化中厚板珠光体形态及碳氮化合物析出的工艺。
背景技术
微合金化技术和铌微合金化钢的研究开发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当时是在普碳软钢基础上降低碳含量并添加微合金化元素来提高钢的强度和韧性。20世纪70年代,中东能源危机促进了以石油天然气长输大口径管线钢为代表的高强度微合金化钢的发展和控轧技术的广泛应用;20世纪80年代加速冷却技术(ACC)在高强度板带材钢广泛应用促进了以汽车工业用超低碳钢(ULC)、无间隙原子IF钢和铁素体不锈钢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可焊接高强度结构钢厚板等高技术钢材的开发生产,使铌又成为热机械处理工艺(TMCP)和在线直接淬火(DQ)技术等必选的重要微合金元素,从此进一步拓宽了铌微合金化在烘烤硬化钢,多相钢,TRIP 钢以及低、中碳的长型材,非调质钢和不锈钢,合金结构钢等领域的应用。至今,微合金化技术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其应用越来越广泛。
对于目前钢铁行业生存形式的日益严峻化,都在寻求技术突破以降低生产成本。钢铁生产企业降低生产是企业永恒的追求,也是企业生存的关键,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现场条件优化工艺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更是降低成本的最优方案。
目前增强中厚板板材的强化机制中,有析出强化、固溶强化、细晶强化、相变强化等多种强化机。相变强化是基础,任何中厚板的室温组织都是由单相或是多相组织构成,不同的组织组合构成不同强度级别的钢种。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并得到广泛的应用;细晶强化是基于轧制设备和工艺决定的强化方式,很大因素取决于设备的轧制能力受否能够实现低温轧制,配合微合金元素的定扎作用实现晶粒的细化;而析出强化和固溶强化是取决于添加的合金元素的种类决定的,固溶强化是加入较Fe基原子小的合金,实现合金原子间的替代或是间隙存在达到固溶效果;析出强化是合金元素原子较小,能够在后续与碳、氮反应生产化合物实现析出,析出的化合物存在析出位置和析出物尺寸的差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控制微合金化中厚板珠光体形态及碳氮化合物析出的工艺,从强化机理入手,利用细晶强化、析出强化、组织强化达到增加中厚板强度的目的,从而节约生产制造成本。
本发明一种控制微合金化中厚板珠光体形态及碳氮化合物析出的工艺,包括如下工艺步骤:
(1)成分设计:参考GB/T 33166~2015《汽车桥壳用热轧钢板和钢带》中Q460qk的成分要求范围,结合中厚板生产线的实际条件,首先合理安排C、Nb、V元素的之间的比例关系,考虑冶炼过程需要条件Al元素,其与N的结合能力弱于Nb和V元素,添加的Nb和V元素充分与N、C结合;Nb、V与C、N在1250℃能够固溶。
(1)通过固溶度积公式:lg[%A][%B]n=P~Q/T 测算在特定温度下奥氏体和铁素体的固溶量,然后将某种微合金元素定位成固溶量与析出量之和,可将不同温度下组织内的固溶量之差定位成析出量。具体成分设计如下:钢的化学成分重量百分比为C:0.07~0.11%,Si:0.3~0.5%,Mn:1.25~1.60%,S ≤0.010%,P ≤0.015%,Nb:0.045~0.055%,V:0.045~0.060%,Ti:0.008~0.02%,AlS:0.025~0.045%,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3)转炉冶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甘肃酒钢集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甘肃酒钢集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6369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