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铁路道岔用拉连杆的制造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55224.4 | 申请日: | 2021-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7063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6 |
发明(设计)人: | 毛建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毛建伟 |
主分类号: | B23P15/00 | 分类号: | B23P15/00;B21J1/06;B21J5/06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卓易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77 | 代理人: | 林霞 |
地址: | 3252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铁路 道岔 连杆 制造 工艺 | ||
本发明涉及锻造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铁路道岔用拉连杆的制造工艺,其步骤包括:下料、第一次加热、第一次锻压、第一次下边、第一次切边、第二次加热、第二次锻压、第二次下边、第二次切边、整形处理、打标识、钻孔、终检、抛丸处理、表面防腐处理最后得到铁道岔路拉连杆成品,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改善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废品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锻造加工技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铁路道岔用拉连杆的制造工艺。
背景技术
铁路道岔转换设备是用来引导车轮轮缘顺利进入指定轨道的设备,其中的两根尖轨是通过道岔拉连杆连接在一起,使道岔的两尖轨被同步驱动,实现道岔的转换,从而实现列车转换车道,所以道岔拉连杆是保证机车顺利换道和行车安全的重要部件。
现行的岔道拉连杆一直采用自由锻造成形,将坯料加热到锻造温度,然后在自由镦锤上先锻两端头部,冲出叉口,然后再拨长中间杆部,最后对叉口进行机械加工,通过该工艺制作得到的岔道拉连杆表面质量较差、加热时间长、耗能、叉口制造难度大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铁路道岔用拉连杆的制造工艺,改善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废品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铁路道岔用拉连杆的制造工艺,其步骤包括:
S1、下料:选用经检验合格的碳素结构钢棒料,截取一定长度作为毛坯;
S2、第一次加热:将毛坯放入加热设备中,加热温度为950℃-980℃,加热时间为30s;
S3、第一次锻压:第一工步,从加热设备中取出毛坯至平锻机上,锻造出拉连杆头部的外径尺寸;第二工步,锻造出拉连杆头部的长度尺寸;第三工步,锻造出拉连杆头部处的开槽,得到第一次锻压件;
S4、下边:将第一次锻压件使用冲床进行下边;
S5、切边:将下边处理后的第一次锻压件使用数控锯床进行切边;
S6、第二次加热:将切边后的第一次锻压件放置在加热设备中,加热温度为950℃-980℃,加热时间为30s;
S7、第二次锻压:第一工步,从加热设备中取出第一次锻压件至平锻机上,锻造出拉连杆尾部的外径尺寸;第二工步,锻造出拉连杆尾部的长度尺寸;第三工步,锻造出拉连杆尾部处的开槽,得到第二次锻压件;
S8、下边:将第二次锻压件使用冲床进行下边;
S9、切边:将下边处理后的第二次锻压件使用数控锯床进行切边;
S10、整形处理:将切边后的第二次锻压件打磨飞边、去除毛刺处理;S11、打标识:在经过整形处理后的第二次锻压件上打上标识;
S12、钻孔:在打上标识的第二次锻压件上的头、尾两侧钻孔;
S13、终检:按照终检工序要求,检测锻造好的铁路道岔拉连杆的尺寸;
S14、抛丸处理:对第二次锻压件进行抛丸处理,清理其表面的氧化皮;
S15、表面防腐处理:采用静电喷涂或锌镍共渗的方法对经过抛丸处理的第二次锻压件进行表面防腐处理;
S3和S7中的加热设备为超音频感应加热设备。
具有上述特征的本发明:采用平锻机对拉连杆的头部与尾部进行锻造成形,无需再借助机械加工设备的铣床对拉连杆头部、尾部的叉口单独加工,简化工艺流程、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废品率及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毛建伟,未经毛建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5522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