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冷挤压滚珠丝母用钢及其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53076.2 | 申请日: | 2021-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343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9 |
发明(设计)人: | 翟蛟龙;樊启航;王新社;李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02 | 分类号: | C22C38/02;C22C38/04;C22C38/44;C22C38/42;C22C38/06;C22C38/50;C22C38/54;C22C33/04;C21D8/06;C21D1/32;C21D9/00;B21B1/16;B21B37/46;B21B37/7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赵海波 |
地址: | 2144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挤压 滚珠 丝母用钢 及其 生产 方法 | ||
1.一种适用于冷挤压滚珠丝母用钢,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的化学成分按重量百分比计为C:0.15~0.25%,Si≤0.08%,Mn:0.30~0.60%,Cr:0.70~1.25%, S≤0.015%,P≤0.020%,Ni≤0.25%,Mo:0.15~0.40%,Cu≤0.30%,Al:0.02~0.05%,Ca≤0.001%,Ti:0.010~0.030%%,B:0.0010~0.0030%,O≤0.0010%,N≤0.0090%,As≤0.04%,Sn≤0.03%,Sb≤0.005%,Pb≤0.002%,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所述钢的规格为ϕ20-120mm的棒材,全截面显微组织为球状渗碳体+铁素体组织,奥氏体晶粒度≥6级;
所述钢交货态全截面硬度满足130-160HBW,采用GB/T 228对钢材进行拉伸检测,满足抗拉强度Rm≥700MPa、断后伸长率A≥14%、断面收缩率Z≥35%;采用JIS G 0561法检验末端淬透性,满足J13mm硬度范围24~32HRC;
所述钢的非金属夹杂物按GB/T 10561中A法评级,满足A类细系≤1.5;A类粗系≤1.0;B类细系≤1.0;B类粗系≤0.5;C类细系 = 0;C类粗系 = 0;D类细系≤1.0;D类粗系≤0.5;Ds类≤1.0; 采用SEP 1927水浸高频探伤检测,缺陷长度不超过5mm;采用ASTM E381对钢材低倍组织评级,满足C≤2.0级、R≤2.0级、S≤2.0级。
2.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冷挤压滚珠丝母用钢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钢水冶炼;
步骤二、冶炼后的钢水采用连铸方式生产规格为390mm×510mm及以上的连铸方坯,新铸造的连铸坯下坑缓冷,缓冷时间不小于48小时;
步骤三、将连铸坯重新加热奥氏体化,然后开坯轧制成200mm×200mm~300mm×300mm的中间坯,开坯轧制时开轧温度1000℃~1200℃,终轧温度≥800℃,开坯轧制压缩比大于5,中间坯下坑缓冷,下坑温度≥500℃,缓冷时间不小于48小时;
步骤四、中间坯再加热使均匀受热完全奥氏体化,然后热轧成棒材规格,开轧温度控制在1000℃-1200℃,终轧温度控制在800℃-980℃,轧制完成后入坑缓冷,入坑温度≥500℃,在坑时间不低于48小时,此时棒材的微观组织为铁素体+贝氏体;
步骤五、棒材经矫直精整后进行球化退火处理,退火加热温度为750-820℃,在炉时间400-600min,出炉后空冷至室温,圆钢全截面获得均匀的球状渗碳体+铁素体组织,二种组织相互均匀分布;
步骤六:对退火后的棒材产品表面车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将连铸坯送至中性或弱氧化性气氛的加热炉内加热,加热温度1000-1250℃,加热时间大于5小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中,中间坯采用分段加热,预热段温度控制在650-900℃,加热段温度控制在1000-1250℃,均热段温度控制在1000-1250℃,为保证坯料充分均匀受热,总加热时间在2小时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钢水的冶炼包括电炉或转炉、炉外精炼、真空脱气,原料铁水采用KR脱Si预处理,精炼过程中采用Al脱氧,且要控制钢中残铝量:0.02~0.05%,通过VD或RH真空脱气使非金属夹杂物充分上浮并控制较低的气体含量,真空脱气后对钢水软吹氩让夹杂物充分上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连铸全程要进行防氧化保护来减少钢中的夹杂物数量,采用电磁搅拌及轻压下技术,控制20~40℃的低过热度浇注,增加凝固末端电磁搅拌及轻压下提高铸坯凝固组织的致密度。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六中,车皮量不低于0.5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未经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53076.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