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数控机床响应数据的反向间隙辨识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25229.2 | 申请日: | 2021-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936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0 |
发明(设计)人: | 周会成;刘晓玉;蒋亚坤;许光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B19/401 | 分类号: | G05B19/401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夏倩;李智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数控机床 响应 数据 反向 间隙 辨识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数控机床响应数据的反向间隙辨识方法及装置,属于数控技术领域,包括:提取数控机床在执行反向指令时在目标水平进给轴产生的指令速度信号vc(t)、电流信号I(t)、编码器位移信号pe(t)以及编码器速度信号ve(t),获得指令速度信号中指令速度过零的时刻t0,及其后与其间隔为预设时长的时刻t3;将编码器速度信号中相对于指令速度信号的时间延迟量ei消除,得到指令速度信号vc(t‑ei),并按照ev(t)=vc(t‑ei)‑ve(t)计算速度差值ev(t);计算速度差值ev(t)在时间段t0~t3中的突变时刻t1和电流信号I(t)在时间段t0~t3中的突变时刻t2;计算编码器位移信号pe(t)在时间段t1~t2产生的位移增量,将其绝对值辨识为反向间隙。本发明能够提高辨识精度,并对半闭环控制机床实现动态反向间隙辨识。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数控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数控机床响应数据的反向间隙辨识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数控机床反向间隙,是由于从机床运动链的首端至执行件全程存在机械间隙,导致机床执行件在从正向运动变为反向运动时,执行件的运动量与理论值之间存在的误差,表现为进给系统在反向时有较大的非线性跟随误差、执行画圆轮廓指令时有较大的过象限突起,降低了机床的加工精度,尤其对高精度机床而言,反向间隙的存在限制了机床精度的提升。因此对准确的测量并补偿反向间隙尤为重要。
反向间隙存在于机械部件结合处,包含电机轴与齿轴由于键联引起的间隙、齿轮副间隙、齿轮与丝杠间由键联接引起的间隙、联轴器中键联接引起的间隙、丝杠螺母间隙等,因此无法直接测量,传统测测量方式是记录工作台换向运动时在同一指令位置处的位置差,多采用千分表、激光干涉仪和光栅尺测量。
千分表测量为手动测量,测量过程简单,但需要测量人员全程操作,存在较大的人工测量误差,多用于反向间隙较大的场合。
激光干涉仪虽然测量精度更高,但也存在人工测量误差、自动化程度低的缺点。与此同时,上述两种测量方式均在进给轴静止的情况下读数,测量的反向间隙是静态的,无法反映反向间隙与进给速度之间的关系,静态测量结果对数控机床具有的“不同速度下反向间隙的补偿”功能的参考意义不大。
目前还有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采用光栅尺测量反向间隙,例如,在申请号为CN2013107369370、名称为“一种全闭环伺服系统的数控机床反向间隙监测方法”的专利文件中,借助全闭环机床上的光栅尺与编码器,记录反向前后的相同编码器位置的光栅尺数据的差值,作为该点的反向间隙数值。该方法避免了使用激光干涉仪存在阿贝误差的影响,能测量机床全程的反向间隙,但是目前工厂中大部分使用的机床是半闭环机床,无法实现该测量条件。
除了上述传统的测量方式,目前的研究中还有基于机床的电流信号对机械间隙进行辨识的方法。
在申请号CN2015105593135、名称为“一种数控机床滚珠丝杠磨损状态的预测方法”的专利文件中,该方法认为丝杠的磨损量就是反向间隙的大小,通过采集数控机床的三相电流iu、iv、iw,计算得到均方根值对该信号敏感段小波包分量重构后求方差作为丝杠磨损状态的预测。虽然该方法足够简洁的确定滚珠丝杠的磨损情况,但不同的机床中得到的“磨损量-特征量”曲线有所不同,不能定量的计算出反向间隙的磨损量大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252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水平风场干扰下的翼伞滑翔比测量方法
- 下一篇:一种线上测听方法和系统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