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红曲高产洛伐他汀的发酵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20504.1 | 申请日: | 2021-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793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发明(设计)人: | 高益槐;戴金玉;李小娟;钟梅坤;姚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诺康(福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P17/06 | 分类号: | C12P17/06;C12N1/14;C12R1/645 |
代理公司: | 北京易捷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13 | 代理人: | 蔡晓敏 |
地址: | 352200 福建省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曲 高产 洛伐他汀 发酵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红曲高产洛伐他汀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红曲高产洛伐他汀的发酵方法。将功能红曲菌菌株丛毛红曲菌培养的菌液,接种在主要含有大米的培养基进行发酵得到的发酵产物为红曲高产洛伐他汀;所述发酵包括第一阶段的高温发酵和第二阶段的低温发酵,所述高温发酵在28~35℃,湿度为75~85%的环境中高温发酵,培养6~8天;所述低温发酵在23~30℃湿度为75~85%环境中低温发酵,培养38~45天,发酵结束。其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使所得到的发酵物中红曲洛伐他汀的含量在20mg/g以上,显著提高了产量,且不含有橘霉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红曲高产洛伐他汀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红曲高产洛伐他汀的发酵方法。
背景技术
红曲又称红曲米、丹曲,是以大米为基质,经红曲霉发酵而成的一种红色米曲,自古以来就有药用和食用的价值。本草纲目中记载“红曲主治:消食活血、健脾燥胃、酿酒破血行伤势及产后恶血不尽等”2015版药典上记载:红曲,甘,性微温。归脾、大肠、肝经,具有活血祛瘀、健脾消食、化浊降脂等功效。
目前,酿造用红曲、红曲色素的研究已较为成熟。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红曲霉的研究已扩展到有关降血脂、降血压等生理功能。功能红曲富含莫纳克林—K,即天然他汀—洛伐他汀,含量≥0.4%,可代替他汀类药物,而且无毒副作用,可长期服用,有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人体胆固醇的合成中,约有25种酶参加反应,其中最为关键的酶是HMG-CoA还原酶。由于洛伐他汀能很有力的抑制HMG-CoA还原酶,阻止胆固醇的合成。另外,洛伐他汀可以促进胆固醇分解代谢。且研究表明,每天服用含洛伐他汀5-6mg的红曲与每天服用西药洛伐他汀20-40mg的作用效果等同,说明红曲中可能有其他他汀类成分起到协同降脂作用。
同时功能红曲也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动脉粥硬化(AS)是人类健康杀手之一,患动脉粥硬化(AS)的人血液中会含有甘油三脂、胆固醇等。伴随年龄增长,在胆固醇的作用下会形成“血垢”。最后会堵塞血管,造成脑血栓等疾病的发生。而洛伐他汀可以抑制和促进胆固醇分解代谢,对预防治疗动脉粥硬化(AS)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CN107475301A中,以大米底物添加无机盐离子,在最佳的发酵条件下,洛伐他汀的含量可达2.3-3.3mg/g。在CN105112305A中,以粳米为主要原料,在最佳的发酵条件下,洛伐他汀的含量达到4.64mg/g。在CN109234168A中,以大米为原料,添加甘露醇、麦芽提取物、磷酸二氢钾、谷氨酸后,在最佳的发酵条件下,洛伐他汀的含量达到5.29mg/g。但是洛伐他汀的含量整体偏低;且难以避免红曲发酵中常常产生橘霉素,橘霉素作用于人体肾脏而致癌,国家相关标准对此有着严苛的标准,必须低于50ug/kg,橘霉素的产生一般与菌种和发酵工艺有关,由于橘霉素这一行业瓶颈,限制了功能红曲的发展和运用。但是传统的红曲发酵产业,会不可避免的随着红曲发酵产生橘霉素,橘霉素被誉为红曲发酵界的“克星”。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采用新的功能红曲菌菌株进行红曲洛伐他汀的发酵方法,其结合先高温发酵再低温发酵的方式,使所得到的发酵物中红曲洛伐他汀的含量在20mg/g以上,且不含有橘霉素。
(二)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本发明提供一种红曲高产洛伐他汀的发酵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将功能红曲菌菌菌株丛毛红曲菌培养的菌液,接种在主要含有大米的培养基进行发酵得到的发酵产物为红曲高产洛伐他汀;所述发酵包括第一阶段的高温发酵和第二阶段的低温发酵,所述高温发酵在28~35℃,湿度为75~85%的环境中高温发酵,培养6~8天;所述低温发酵在23~30℃湿度为75~85%环境中低温发酵,培养38~45天,发酵结束。
可选地,功能红曲菌菌菌株为丛毛红曲菌。
可选地,培养基为固体培养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诺康(福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诺康(福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205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