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动阀、制动系统及汽车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18913.8 | 申请日: | 2021-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9355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4 |
发明(设计)人: | 王汉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安顺制动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15/22 | 分类号: | B60T15/22 |
代理公司: | 合肥九道和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4154 | 代理人: | 胡发丁 |
地址: | 256815 山东省滨***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动 系统 汽车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动阀、制动系统及汽车,其中制动阀包括阀体、第一活塞、第二活塞、气门阀和遮挡部;第一活塞沿上腔室的内侧壁滑动,第一活塞的尺寸与第二活塞的尺寸不一致。阀体上设置有与上驱动腔连通的第一进气孔、沿第一活塞的活动方向延伸设置的进气孔支撑柱和设置在进气孔支撑柱上并与下驱动腔连通的第二进气孔,且第二进气孔沿进气孔支撑柱的延伸方向延伸设置;第一本体上形成有与进气孔支撑柱相适配的支撑柱穿孔。本发明通过将进入到驱动腔内的进气孔的进气方向设置呈与活塞的移动方向相一致,并且通过在阀体上设置穿设位于上部的气孔支撑柱避免对位于上部的驱动腔的影响,更方便的实现了进气孔的排布设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刹车制动领域,特别是一种制动阀、制动系统及汽车。
背景技术
制动系统是保证车辆安全行驶的最重要的部件,而制动阀是汽车行车制动系当中的主要控制装置。制动阀的正常工作,对于驻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对于汽车能够平稳制动提供了技术支持。
制动阀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踩踏踏板使制动踏板气室内的气压向活塞上侧的驱动腔内移动,并带动活塞移动,活塞在移动过程中活塞推杆推动气门阀打开,以使气体从储气腔内进入到制动腔内进而增大制动腔内的制动气压,从而增强制动效果。现有技术中的制动阀只能提供一种状态的制动力度,也就是气门阀打开的效率是一定的,只能通过改变踏板踩踏的深浅进行改变。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对制动阀的要求却是多样的,比如在轻载状态下可能需要制动阀的相应平缓一些,但是当车辆处于载货状态下或者在山坡时,这时候往往需要强劲制动,而如果气门阀开启的较慢则会使进入到制动腔内的气压不够对制动效果产生影响。显然现有技术中的制动阀很难满足上述多样化的需求;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通过在制动阀内设置上下滑动的两个活塞,并将两个活塞的尺寸设置的不一致,为了分别对不同的活塞进行控制需要设置两个制动腔,每个制动腔都有单独的进气口,现有技术中由于两个活塞沿上下方向设置,因此,常将与下部活塞相对设置的下部的控制腔的进气口设置在阀体的侧壁上,设置在阀体的侧壁上的进气影响了活塞的移动位置,活塞的移动过程中最大行程受限于进气口的位置,不便于生产设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动阀,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它通过将进入到驱动腔内的进气孔的进气方向设置呈与活塞的移动方向相一致,并且通过在阀体上设置穿设位于上部的气孔支撑柱避免对位于上部的驱动腔的影响,更方便的实现了进气孔的排布设计。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动阀,包括:阀体、设置在所述阀体内的第一活塞、第二活塞和气门阀;
所述阀体内具有设置在所述第一活塞上侧的上驱动腔、设置在第一活塞与第二活塞之间的下驱动腔、设置在所述第二活塞的下侧的制动腔和储气腔;所述储气腔与所述制动腔之间通过气门连通;
所述气门阀被设置为在所述第二活塞的作用下开启所述气门并在第二活塞的作用撤销后复位移动以关闭所述气门;所述第一活塞通过所述第二活塞开启所述气门阀;
部分所述第二活塞的下表面形成位于所述制动腔外的气压隔断区;
所述阀体上设置有与所述上驱动腔连通的第一进气孔、沿所述第一活塞的活动方向延伸设置的进气孔支撑柱和设置在所述进气孔支撑柱上并与所述下驱动腔连通的第二进气孔,且所述第二进气孔沿所述进气孔支撑柱的延伸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活塞上形成有与所述进气孔支撑柱相适配的支撑柱穿孔。
进一步的,所述阀体具有阀本体和设置在所述阀本体上的上盖,所述进气孔支撑柱设置在所述上盖上并沿垂直于上盖的上表面的方向延伸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气孔支撑柱设置在所述上盖的中心位置,所述第二进气孔设置在所述气孔支撑柱的中心位置;所述支撑柱穿孔设置在所述第一活塞的中心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安顺制动系统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安顺制动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1891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