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卡警、视频检测器的多路口协调自适应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18346.6 | 申请日: | 2021-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168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8 |
发明(设计)人: | 付本刚;柴畅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航天大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G1/081 | 分类号: | G08G1/081;G08G1/08;G08G1/04;G08G1/01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8 | 代理人: | 聂启新 |
地址: | 21410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视频 检测器 路口 协调 自适应 控制 方法 | ||
1.一种基于卡警、视频检测器的多路口协调自适应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分别选取协调路口平峰时段和高峰时段的放行周期作为参考周期,每个所述放行周期的放行模式相同;
通过卡警、视频检测器获取所述参考周期的第一历史动态信息,根据所述第一历史动态信息执行放行规则分别预测所述协调路口平峰时段和高峰时段的未来放行周期的放行模式;
根据所述放行规则确定关键路口的当前放行模式,通过卡警、视频检测器获取所述关键路口的第二历史动态信息和实时动态信息,从随机选取的连续几个放行周期中获取所述第二历史动态信息,包括每个放行周期中各阶段的车辆数、动向放行时长、各动向相邻两车的间隔时间、各动向的车流信息;从当前放行周期中获取所述实时动态信息,包括当前放行模式中各动向的实际放行时长、下一相位中各动向的总车辆数以及当前相位相邻两车的实际间隔时间Tn1;
所述关键路口每个相位的动向淘汰规则相同,根据所述第二历史动态信息和实时动态信息执行动向淘汰规则,以此更新所述关键路口的放行模式,包括:
根据车流信息设定第一相位中第一动向的最大放行时长和最小放行时长,记为Tmax、Tmin;
实时获取所述第一动向的实际放行时长并记为T,然后分别与所述最大放行时长和最小放行时长进行比较,当TminTTmax且不满足所述动向淘汰规则时,继续放行所述第一相位,并重新执行实时获取所述第一动向的实际放行时长的步骤;当TminTTmax且满足所述动向淘汰规则时,或者,当T≥Tmax时,淘汰所述第一动向,并执行设定第一相位中下一动向的最大放行时长和最小放行时长的步骤,依次判断所述第一相位的所有动向,若所有动向均被淘汰,则淘汰所述第一相位,开始对下一相位执行动向淘汰规则;
判断是否满足所述动向淘汰规则的方法包括:
对于每个选定的放行周期,将所述放行周期的所有相位的动向放行时长划分成三个阶段并统计各阶段的车辆数,执行车辆数误淘汰规则精确统计每个阶段各动向中每个通道的车辆数;
计算所有选定的放行周期各阶段的车辆数平均值,记为确定各动向的通道数n和每辆车所占空间长度l,则各动向车辆排队长度阈值为:
选取所述放行周期各阶段的车辆数平均值中的最大值,与其对应的动向放行时长相除,得到的商值作为车辆数阈值,记为Nmax;
计算所有选定的放行周期各动向相邻两车的间隔时间平均值作为相邻两车间隔时间阈值,记为Tn;
根据实时获取的下一相位中各动向的总车辆数N′得到下一相位实际车辆排队长度为:L=N′×n×l;
计算各动向单位计数周期内的实际车辆数为:
其中,T1、T2、T3分别为各阶段对应的动向放行时长;
将实时获取的所述下一相位实际车辆排队长度、实际车辆数和实际间隔时间分别与对应的阈值进行比较,确定淘汰标准值,记为P,比较结果如下:
其中,若P=1表明当前动向被淘汰,若P=0表明当前动向未被淘汰,若当前相位至少有一个动向未被淘汰则当前相位未被淘汰,继续放行所述当前相位;
条件[1]表明所述当前动向的车辆较少,需淘汰所述当前动向,反之,条件[4]表明需继续放行所述当前动向;
条件[2]表明所述当前动向中相邻两车的车间距较大,车流量稀疏,需淘汰所述当前动向,反之,条件[5]表明需继续放行所述当前动向;
条件[3]表明下一相位中动向车流量较大且当前相位动向的车辆较少,需淘汰所述当前动向,反之,条件[6]表明下一相位中动向车流量较密集,需继续放行所述当前动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航天大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航天大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18346.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除粉装置的纸盒传送设备
- 下一篇:数据处理系统和非暂态机器可读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