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lanelet框架的全局路径规划切割方法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07663.8 | 申请日: | 2021-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6342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0 |
发明(设计)人: | 夏灿铭;吴元清;何子俊;卢泳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C21/20 | 分类号: | G01C21/20;G01C21/34;G05D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林丽明 |
地址: | 51009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lanelet 框架 全局 路径 规划 切割 方法 系统 | ||
1.一种基于lanelet框架的全局路径规划切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基于lanelet框架下,将地图转换为由一段一段的lanelet拼接而成的地图;
S2:根据定义的起点、终点和道路的行驶方向,利用Dijkstra算法进行路径搜索,得到初步的路径;
S3:使起点和终点所在的lanelet的中心线上随机分布若干个路径点,且每一段lanelet的第一个路径点和最后一个路径点均在lanelet的边界处;
S4:获取距离起点和终点最近的路径点;
S5:按照行驶方向,将起点后面的路径点和终点前面的路径点删除,剩下的路径点组成起点和终点所在的lanelet的路径规划;
S6:综合S2得到的初步路径和S5得到的路径规划,得到最终的路径规划;
步骤S4中,若最近的路径点p2不是lanelet的第一个路径点和最后一个路径点,则还需要考虑前后两个路径点,总共连着三个路径点,按顺序设为p1,p2,p3:
计算起点或终点距离p1与p2的中垂线l1的距离d2、起点或终点距离p2与p3的中垂线l2的距离d1、路径点p2到达l2的距离k1;
当满足以下条件时:
则判断为起点或终点在最近路径点p2的前方;
当满足以下条件时:
则判断为起点或终点在最近路径点p2的后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lanelet框架的全局路径规划切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Dijkstra算法进行路径搜索,得到初步的路径,具体为:
S2.1:对每一段lanelet进行编号,将lanelet转化为图的搜索格式,原来每段Lanelet上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确认边权值,距离越长,相邻图标的边权值越大;
S2.2:将搜索图上的起点所在的初始点看作一个集合S,其它点看作另一个集合;
S2.3:根据初始点,求出其它点到初始点的距离d[i];
S2.4:选取最小的d[i],记为d[x],并将此d[i]边对应的点,记为x,加入集合S;
S2.5:再根据x,更新跟x相邻点y的d[y]值;
S2.6:重复S2.4至S2.5步骤,直到终点所在的点也加入了集合,此时集合S即为初步的路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lanelet框架的全局路径规划切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3中其它点到初始点的距离d[i],具体定义为:
若其它点与初始点相邻,则d[i]为边权值;若不相邻,则d[i]为无限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lanelet框架的全局路径规划切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5中更新跟x相邻点y的d[y]值,具体为:
d[y]=min{d[y],d[x]+w[x][y]}
式中,w[x][y]为x,y两点之间的边权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lanelet框架的全局路径规划切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中根据欧式距离的大小判断距离起点和终点最近的路径点,令起点坐标为(X,Y),路径点坐标为(a,b),则距离公式有
遍历lanelet中的每个路径点,获取离起点和终点最近的路径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lanelet框架的全局路径规划切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5中,当最近的路径点p2不是lanelet的第一个路径点和最后一个路径点且判断起点或终点在最近路径点p2的前方,则将最近点及其之前的路径点都删除,将起点作为第一个路径点,把终点之后的路径点都删除,不包含最近路径点,将终点作为最后一个路径点;
当最近的路径点p2是第一个路径点而不是最后一个路径点的时候,对于起点,直接删除第一个路径点,并将起点作为第一个点;对于终点,删除在终点之后的路径点,不包含最近路径点,并将终点作为最后一个点;
当最近的路径点p2不是第一个路径点而是最后一个路径点的时候,对于起点,直接删除在起点之前的路径点,不包含最近路径点,并将起点作为第一个点;对于终点,直接删除最后一个路径点,并将终点作为最后一个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07663.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区块链的物联网边缘计算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智能电能表推拉力测试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