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白色圆偏振发光有机微纳晶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03685.7 | 申请日: | 2021-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0419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5 |
发明(设计)人: | 钟羽武;李仲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D213/06 | 分类号: | C07D213/06;C07D213/127;C07D401/14;C07C309/19;C07C303/32;C09K1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6 | 代理人: | 吴利芳 |
地址: | 100190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白色 偏振 发光 有机 晶体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白色圆偏振发光有机微纳晶体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有机发光材料技术领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圆偏振发光材料制备过程普遍较为复杂、白色圆偏振发光材料量子效率和发光不对称因子通常不高的问题。该白色圆偏振发光有机微纳晶体为能量给体和能量受体的二元掺杂体系,其中能量给体和能量受体均为离子型质子化吡啶盐复合物,其分子结构如式I所示:上述复合物由2,2’‑二(2‑吡啶)‑1,1’‑联苯衍生物的阳离子与樟脑磺酸根阴离子组成,式I中,*表示樟脑磺酸根的手性,樟脑磺酸根为左手性或右手性,R基团为芳香取代基,所述能量给体和能量受体的R基团不相同。本发明还提供了该有机微纳晶体材料的一步制备法,操作简便且适应性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发光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白色圆偏振发光有机微纳晶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具有圆偏振发光特性的有机纳米材料在发光、显示和传感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为了获得同时具有较高发光量子效率和较大发光不对称因子的手性材料,近年来对超分子纳米组装体的探索在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微纳晶体材料由于其高度有序的分子堆积以及光滑规整的表面形貌,具有优异的光学限域活性,因此在微型多功能光子器件中显示了极大的应用优势。然而,目前仅有极少的圆偏振发光有机微纳晶体材料被报道,复杂的合成过程、聚集猝灭等问题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开发新的简单高效的策略用于制备同时具有大的不对称因子和高的荧光量子效率的宽谱可调的圆偏振发光纳米晶体材料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白光材料在在照明设备和显示介质的应用中尤为重要。白光可以通过红、绿、蓝三基色合理叠加以及互补的两种颜色光等量混合来实现,并且要求材料的发射波长覆盖整个可见区。迄今为止,已经通过给体-受体分子之间的能量转移构筑了许多具有发射颜色可调、包括白色发光的纳米组装体。然而,尚未实现具有均匀白色圆偏振发光的有机微纳晶体的制备;此外,目前报道的白色圆偏振发光材料的量子效率和发光不对称因子都有待改善,是限制其实际应用的主要因素,因此开发具有较高发光量子效率和较大发光不对称因子的白色圆偏振发光材料是目前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圆偏振发光材料制备过程普遍较为复杂、白色圆偏振发光材料量子效率和发光不对称因子通常不高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高量子效率和发光不对称因子的白色圆偏振发光有机微纳晶体及其简单高效的制备方法,能够为制备白色圆偏振发光有机材料拓宽研究方向。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白色圆偏振发光有机微纳晶体,其特征在于,为能量给体和能量受体的二元掺杂体系,上述能量给体和能量受体均为离子型质子化吡啶盐复合物;
该离子型质子化吡啶盐复合物的分子结构如式I所示:
上述离子型质子化吡啶盐复合物由2,2’-二(2-吡啶)-1,1’-联苯衍生物的阳离子与樟脑磺酸根阴离子组成,式I中,*表示樟脑磺酸根的手性,樟脑磺酸根为左手性(L)或右手性(D),R基团为芳香取代基,所述能量给体和能量受体的R基团不相同。
进一步地,上述能量给体中,R基团选自联苯基及其取代物、苯基及其取代物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地,上述能量受体中,R基团选自咔唑乙烯基及其取代物、芘乙烯基及其取代物中的任意一种。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白色圆偏振发光有机微纳晶体的制备方法,用于制备权利要求上述白色圆偏振发光有机微纳晶体,以具有不同R基团的2,2’-二(2-吡啶)-1,1’-联苯衍生物和手性樟脑磺酸为原料,分别制备得到能量给体分子原液和能量受体分子原液,其中2,2’-二(2-吡啶)-1,1’-联苯衍生物的结构如式II所示:
将能量给体分子原液和能量受体分子原液混合,制备得到所述有机微纳晶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0368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