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猪丹毒杆菌和猪多杀性巴氏杆菌菌落选择性显色培养基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02037.X | 申请日: | 2021-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464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3 |
发明(设计)人: | 韩美珍;陈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海生物技术(枣庄)有限公司;北京中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Q1/04 | 分类号: | C12Q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5 | 代理人: | 郑明 |
地址: | 2771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丹毒 杆菌 猪多杀性巴氏 菌落 选择性 显色 培养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猪丹毒杆菌和猪多杀性巴氏杆菌菌落选择性显色培养基。所述培养基由下列原料配比组成:蛋白胨40质量份;氯化钠5质量份;琼脂粉15质量份;显色底物0.02质量份;水1000质量份。本发明运用选择性显色培养基的测定方法,使猪多杀性巴氏杆菌菌落显红色,猪丹毒杆菌菌落不显色,为灰白色,使两种菌能在同一计数平板上快速、直观、准确地鉴别开,克服了两种菌的菌落在同一块马丁琼脂计数平板上肉眼无法区分和计数的缺点。可用于含有猪丹毒杆菌和猪多杀性巴氏杆菌两种活菌制剂如猪丹毒猪肺疫二联活疫苗、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活疫苗等疫苗生产过程中的抗原菌鉴定和抗原含量检测,为疫苗质量检验提供有效数据,保证疫苗免疫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猪丹毒杆菌和猪多杀性巴氏杆菌菌落选择性显色培养基,属于生物学领域,特别是兽用生物制品领域。
背景技术
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SE)是由猪丹毒杆菌(Erysipelothrixrhusiopathiae,ER)引起的一种急性热传染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呈世界性分布。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Swine pasteurellosis)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又名猪肺疫、猪出血性败血症,俗称“锁喉风”。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猪的一种常见传染病。目前,为预防猪丹毒病和猪肺疫,我国现有相应的单价疫苗。为了简化多次疫苗注射,相应的猪二联苗和猪三联苗也随之发展起来。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共同参与研制成了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活疫苗。三联苗是用猪瘟兔化弱毒株,接种乳兔或敏感细胞,收获含毒乳兔组织或细胞培养病毒液,以适当比例和猪丹毒杆菌弱毒菌液、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弱毒菌液混合,加适量稳定剂、经冷冻真空干燥制成。
生产上常用猪丹毒、猪肺疫二联活疫苗和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活疫苗对猪丹毒、猪肺疫和猪瘟等疾病进行免疫防控,其免疫效果直接影响着养猪行业的发展和广大养殖户的利益,而影响免疫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是疫苗中有效抗原的含量。活菌计数是疫苗质量标准的重要参数,而活菌计数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培养基质量、血清质量、培养条件、平板的平整度等。菌落培养过程中经常出现接种在马丁琼脂上的猪肺疫菌落大小不均一、或者猪肺疫和猪丹毒菌落重叠和覆盖的情况,导致猪肺疫和猪丹毒不能肉眼区分,从而不能准确地计算出有效抗原含量,重复检验或者辅助其他鉴别方法均会大大降低工作效率。由于猪肺疫和猪丹毒在马丁琼脂上的菌落形态相近,肉眼不易区分,目前没有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对猪二联苗或者猪三联苗中的猪肺疫和猪丹毒进行准确鉴定和活菌计数。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猪丹毒杆菌和猪多杀性巴氏杆菌菌落选择性显色培养基(以下简称选择性显色培养基),能使猪多杀性巴氏杆菌显红色,猪丹毒杆菌不显色,为灰白色,能在同一计数平板上快速、直观地区分出两种菌,并准确地计算出两种菌的活菌数,为生产中监测疫苗质量提供有效依据,提高检测效率。
本发明的详细描述: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1.一种猪丹毒杆菌和猪多杀性巴氏杆菌菌落选择性显色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菌落选择性显色培养基能使猪多杀性巴氏杆菌显红色,猪丹毒杆菌不显色,为灰白色;
所述培养基包括下列组分:包括下列组分:蛋白胨40g/L;氯化钠5g/L;琼脂粉15g/L;显色底物0.02g/L;纯化水1L;裂解血球全血0.1%和新生牛血清4%;
所述显色底物是2,3,5-三苯基氯化四氮
2.本发明所述一种猪丹毒杆菌和猪多杀性巴氏杆菌菌落选择性显色培养基的制备方法:称取:蛋白胨40g/L;氯化钠5g/L;琼脂粉15g/L;显色底物0.02g/L,溶解于1L纯化水中,于121℃高压灭菌15min,待其自然晾凉至45~55℃,加入4%新生牛血清和0.1%裂解血球全血,混匀,制备平板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海生物技术(枣庄)有限公司;北京中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海生物技术(枣庄)有限公司;北京中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0203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