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PTFE管状覆膜支架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97832.4 | 申请日: | 2021-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519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赵荟菁;骆宇;孟凯;张克勤;龚霄雁;薛志恒;刘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苏州茵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4H1/728 | 分类号: | D04H1/728;D04H1/76;D01D5/00;D06C7/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中南伟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7 | 代理人: | 苏张林 |
地址: | 21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ptfe 管状 支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四氟乙烯(PTFE)管状覆膜支架的制备方法,包括:S1.以金属芯轴外套编织管作为接收装置,通过静电纺丝的方法制备PTFE/PEO(聚氧化乙烯)管状纤维膜;S2.将PTFE/PEO管状纤维膜干燥后,于360℃‑400℃下烧结5‑15min;S3.提供一金属支架,在其表面刷涂聚氨酯(TPU)粘合剂,然后将管状PTFE纤维膜套在金属支架上,放入水中以除去N,N–二甲基甲酰胺(DMF)并使TPU固化;再取出金属支架,干燥,在管状PTFE纤维膜外套上热收缩管,升温,使管状PTFE纤维膜收缩以与金属支架结合更紧密,从而得到PTFE管状覆膜支架。本发明的PTFE管状覆膜支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水渗透性和血液相容性,溶血率低于5%,能够支持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细胞黏附与增殖,没有细胞毒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血管覆膜支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PTFE管状覆膜支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因外伤、感染、手术、免疫性疾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而导致的假性动脉瘤等动脉扩张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如不及时进行治疗,逐渐变薄的血管壁或缺少肌层及弹力层的瘤壁极易破裂,死亡率高达78%-95%。该类疾病的传统疗法是开放性手术,具有风险大、创伤大、操作复杂等不利因素。随着材料科学、工程技术以及外科技术的进步,新型的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被发明出来。该技术是利用覆膜支架将载瘤动脉和假性动脉瘤瘤腔完全隔绝,血流流经覆膜支架而无法进入瘤腔内。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疗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点,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动脉瘤等疾病的治疗。腔内隔绝术用覆膜支架是金属支架和覆膜的结合体,既保留了金属支架的功能,又具有覆膜材料的特性,目前覆膜部分大多采用涤纶机织物,ePTFE,聚氨酯等,这些材料制备的覆膜在血液相容性、结构稳定性等方面存在缺陷,易造成血栓或内膜增生等问题。
静电纺丝技术是一种简便而通用的工艺,可以制备直径范围从几纳米到几微米的纤维,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易于模仿细胞外基质的组成和结构,有利于细胞生长增殖。然而,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血管支架覆膜的研究甚少。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静电纺丝法制备PTFE管状覆膜支架,该覆膜支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水渗透性,溶血率低于5%,血液相容性较好,能够支持HUVECs细胞黏附与增殖,没有细胞毒性,为之后应用于腔内隔绝术提供了参考。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PTFE管状覆膜支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以金属芯轴外套编织管作为接收装置,通过静电纺丝的方法制备PTFE/PEO管状纤维膜;
S2.将所述PTFE/PEO管状纤维膜干燥后,于360℃-400℃下烧结;
S3.提供一金属支架,在所述金属支架的表面刷涂TPU粘合剂,然后将烧结后的管状PTFE纤维膜套在金属支架上,放入水中以除去粘合剂中的DMF并使TPU固化;接着取出金属支架,干燥,并在管状PTFE纤维膜外套上热收缩管,对收缩管进行升温,使管状PTFE纤维膜收缩以与金属支架结合更紧密,从而得到所述PTFE管状覆膜支架;
或以金属支架作为接收装置,通过静电纺丝的方法在金属支架上接收得到管状TPU电纺膜;然后将烧结后的管状PTFE纤维膜套在TPU电纺膜外,再于管状PTFE纤维膜外套上热收缩管,对热收缩管升温使TPU电纺膜熔融,使管状PTFE纤维膜与金属支架相黏结,从而得到所述PTFE管状覆膜支架。
在PTFE/PEO管状纤维膜中,PEO只是充当弱粘合剂来连接PTFE颗粒,而对承受拉力并无作用,因此需除去PEO。本发明中,对PTFE/PEO管状纤维膜进行烧结,其目的是除去纤维膜中的PEO,同时使得PTFE颗粒熔融后填补PEO所存在的空隙,最终得到完整连续且具备一定强力的PTFE纤维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苏州茵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大学;苏州茵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9783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