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散热组件、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95125.1 | 申请日: | 2021-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1946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7 |
发明(设计)人: | 戈云飞;王国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H05K7/14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帆远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890 | 代理人: | 徐静 |
地址: | 52386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散热 组件 壳体 以及 电子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散热组件、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该散热组件包括:液冷板,液冷板的内部具有冷却液流道,冷却液流道内部密封有冷却流体,且液冷板具有与冷却液流道相联通的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压电陶瓷泵,压电陶瓷泵设置在液冷板上并与冷却液流道联通,压电陶瓷泵具有泵入端口以及泵出端口,泵入端口与冷却液出口相连,泵出端口与冷却液入口相连。由此,可通过压电陶瓷泵加速冷却液流道内的冷却流体的流动,从而加快冷却流体之间的传热,最终得到温度均一的冷却流体,进而得到快速散热、温度均一、尺寸小型化的散热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具体地,涉及散热组件、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高,电子设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所占有的比重越来越高。虽然电子设备的大范围普及促使其设计款式越来越丰富,但仍不足以满足人们日益繁多的需求。近年来,人们对终端电子消费类产品的功能性要求愈发显现,在产品设计中,工程师为了进一步增多产品所具有的功能,会进行大量的模块、结构堆叠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但随着电子设备内部模块、结构的增多,电子设备的功耗也在逐步提高。现有技术中的电子设备通常通过被动散热(自然对流)的方式可以满足产品的散热要求。但随着电子设备功率的进一步提高,在保证电子设备体积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依靠自然对流难以满足产品的温升要求,继而降低电子产品性能,带来不友好的用户体验。
因此,目前的散热组件、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仍有待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一定程度上缓解或解决上述提及问题中至少一个。
现有技术中采用冷却液循环散热作为主动制冷的散热方式已经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服务器、激光显示等设备。冷却液的比热容较大、与发热器件的接触更为充分、流速较快且可控等优势,冷却液循环散热的热流密度可以达到自然对流的100倍以上。在本申请中,发明人发现:冷却液循环散热的小型化有诸多困难,主要体现如下:
冷却液泵的小型化难度极大,很难兼顾高流量与高压头。流量不足会导致由于冷却液自身温升造成的热阻较大,降低换热效率;压头过低使得冷却液泵难以克服流道对冷却液的阻力,该阻力的主要来源是冷却液的因自身粘性与冷却液流道壁产生的摩擦力,继而导致流量不足;电子设备对液冷板的轻量化与薄型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液冷板材质普遍为铝合金、铜、不锈钢等,厚度通常在毫米级别以上,给电子设备的轻薄、便携性带来了较大阻碍;冷却液循环散热一般采用外循环散热,需要配置储水装置,在电子设备上难以实现。此外,冷却液循环散热的小型化还有冷却液流道与热源的换热系数较低、冷却液泵的尺寸较大、风扇尺寸较大以及风扇的噪声难以克服等问题,用户体验极不友好。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散热组件,包括:液冷板,所述液冷板的内部具有冷却液流道,所述冷却液流道内部密封有冷却流体,且所述液冷板具有与所述冷却液流道相联通的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压电陶瓷泵,所述压电陶瓷泵设置在所述液冷板上并与所述冷却液流道联通,所述压电陶瓷泵具有泵入端口以及泵出端口,所述泵入端口与所述冷却液出口相连,所述泵出端口与所述冷却液入口相连。由此,可通过压电陶瓷泵加速冷却液流道内的冷却流体的流动,从而加快冷却流体之间的传热,最终得到温度均一的冷却流体,进而得到快速散热、温度均一、尺寸小型化的散热组件。
在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壳体组件,包括:液冷板,包括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之间具有冷却液流道,所述冷却液流道内部密封有冷却流体,且所述液冷板具有与所述冷却液流道相联通的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压电陶瓷泵,所述压电陶瓷泵设置在所述液冷板上并与所述冷却液流道联通,所述压电陶瓷泵具有泵入端口以及泵出端口,所述泵入端口与所述冷却液出口相连,所述泵出端口与所述冷却液入口相连。由此,可通过压电陶瓷泵加速冷却液流道内的冷却流体的流动,从而加快冷却流体之间的传热,最终得到温度均一的冷却流体,进而得到快速散热、温度均一、尺寸小型化的壳体组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未经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9512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