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环保型无机人造石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89641.3 | 申请日: | 2021-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9795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发明(设计)人: | 赵宝军;张宗军;王琼;吴琛;曾正祥;曾维来;姚杰;谭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海龙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C04B18/12;C04B18/16;B28B3/02;B28C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环保 无机 人造石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申请涉及建筑装饰材料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环保型无机人造石及其制备方法。无机人造石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铜尾矿40‑65%,废弃混凝土5‑25%,水泥22‑30%,水4‑6%,减水剂0.5‑2%,外加剂1‑3%,颜料0‑1%,铜尾矿与废弃混凝土的总占比不超过70%;其制备方法为:将原料混合均匀,将水和减水剂混合均匀后加入原料中并搅拌均匀,加入水泥并搅拌均匀,再加入外加剂并搅拌均匀,将混合料平铺在模具中并振动压制成型,脱模后得到毛板,将毛板依次进行蒸汽养护和自然养护后进行定厚抛光得到环保型无机人造石。本申请中的无机人造石以铜尾矿和废弃混凝土100%代替石英砂,性能优异,工艺简单,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建筑装饰石材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环保型无机人造石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人造石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装饰材料,主要分为有机类人造石材和无机类人造石材两类。目前我国人造石产品主要是以不饱和聚酯树脂制成的有机人造石岗石、有机人造石英石及铝粉作为填充料的实体面材人造石,还有用水泥作为胶凝材料浇筑成型的无机水磨石。上述人造石产品都是通过在市场上购买精加工的钙砂、石英砂或玻璃颗粒作为其主要填充骨料,成本较高。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业生产中铜尾矿和废弃混凝土的量不断增加,铜尾矿主要是由矿石经粉碎、精选后所剩下的细粉沙粒组成,废弃混凝土主要来自建筑废弃混凝土和道路废弃混凝土。目前我国对于铜尾矿和废弃混凝土通常采取填埋或露天堆放等方式进行处理,不仅容易造成水土污染等二次污染,并且占用土地资源,堆放场地长期维护经济成本高,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故对于大量铜尾矿和废弃混凝土等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对铜尾矿和废弃混凝土进行回收利用以减少处理成本和对环境的污染,出现了以铜尾矿和废弃混凝土作为填充骨料来生产无机人造石的做法,不仅能够很好地缓解企业生产原料价格高的问题,也能够减少铜尾矿和废弃混凝土的处理成本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目前利用铜尾矿和废弃混凝土来生产无机人造石的方法主要是在钙砂、石英砂或玻璃颗粒等天然骨料中掺入一定量的铜尾矿和废弃混凝土,其中大多选择石英砂作为天然骨料。不过铜尾矿和废弃混凝土的硬度比石英砂的硬度低,当铜尾矿和废弃混凝土取代石英砂的取代率升高时,制得的无机人造石的强度会降低,当铜尾矿和废弃混凝土取代石英砂的取代率降低时,生产成本会增加很多。因此如何在增加铜尾矿和废弃混凝土添加量的同时保证无机人造石的强度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增加铜尾矿和废弃混凝土添加量的同时保证无机人造石强度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环保型无机人造石及其制备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环保型无机人造石,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环保型无机人造石,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铜尾矿40-65%,废弃混凝土5-25%,水泥22-30%,水4-6%,减水剂0.5-2%,外加剂1-3%,颜料0-1%,所述铜尾矿与所述废弃混凝土的总占比不超过7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直接利用铜尾矿和废弃混凝土作为骨料,100%代替了天然石英砂作为骨料制备无机人造石,不仅实现了铜尾矿和废弃混凝土的高效利用,降低了铜尾矿和废弃混凝土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处理铜尾矿和废弃混凝土时产生的巨大成本,经济效益高,而且还免去了石英砂作为骨料时需要进行的其他预处理过程,工序简单,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本申请制得的环保无机人造石在7天龄期下的抗折强度可达到20.3MPa,抗压强度能够达到122.6MPa,具有优异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的无机人造石在其生产加工过程中不易发生断裂或破损,良品率高,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产品质量稳定,适用范围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海龙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海龙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8964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