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停车辅助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81452.1 | 申请日: | 2021-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927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2 |
发明(设计)人: | 榊原尚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L53/38 | 分类号: | B60L53/38;H02J50/10;H02J50/9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徐金国;吴启超 |
地址: | 日本东***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停车 辅助 系统 | ||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停车辅助系统,即使供电线圈使用DD型线圈时,也能够将受电部对位至适当的位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停车辅助系统,辅助将车辆对位停车在以非接触方式供给蓄电池充电用电力的停车位上。车辆具备:受电部,其利用受电线圈接受对位用电力;电压测量部,其测量受电线圈的电压;线圈类别特定部,其在进行对位停车时,特定供电线圈的类别;及,对位辅助部,其基于电压测量部测得的电压测量值,算出对位停车时的受电部的目标位置。当供电线圈的类别是DD型线圈时,对位辅助部算出改变供电部与受电部的相对位置时的电压测量值的第1峰值P1的位置后,基于第1峰值P1的位置来算出目标位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停车辅助系统。更详细地说,涉及一种停车辅助系统,其辅助将车辆对位停车在以非接触方式供给蓄电池充电用电力的停车位上。
背景技术
关于电动车辆,以往提出一种结构,是利用非接触供电将蓄电池充电用的电力提供至车辆。在这种车辆中的非接触供电中,由供电线圈实现的供电部设置于路面上。另外,利用受电线圈实现的受电部设置于车辆的底部,从供电部送出蓄电池充电用电力,并以受电部接受电力。
在这种车辆中的非接触供电中,需要高效地供给电力。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设法将供电部的磁通量分布的相关信息通知给车辆。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一种配置,所述配置在藉由环状线圈与螺线圈(solenoid coil)的组合来实施的供电中提高效率。
[先前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884890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718879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供电线圈和受电线圈通常应用环状线圈。此外,环状线圈缠绕磁线地形成为环形形状,以围着缠绕中心轴旋转。当是此环状线圈时,以缠绕中心轴也就是线圈的中心轴一致的方式对供电线圈配置受电线圈,由此,能够最高效地供电。因此,此时需要对受电线圈进行对位,以相对于供电线圈使中心一致。
但是,有时也使用DD型线圈作为供电线圈。所谓DD型线圈,是将水平方向上邻接的两个环状线圈以缠绕方向相反的方式连接而成,俯视时是8字型。此时,在线圈的中心相对于供电线圈一致的位置偏离的位置上配置受电线圈,由此,能够高效地供电。但是,以往当供电线圈使用DD型线圈时,对于具体将受电部对位至哪个位置才好,并未充分研究。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停车辅助系统,即使供电线圈使用DD型线圈时,也能够将受电部对位至适当的位置。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1)、本发明的停车辅助系统(例如后述停车辅助系统1),其辅助将车辆(例如后述车辆2)对位停车在以非接触方式供给蓄电池充电用电力的停车位上,所述停车辅助系统的特征在于:前述停车位设置有供电部(例如后述供电部41),所述供电部将前述对位用电力从供电线圈送出;前述车辆具备:受电部(例如后述受电部11),其利用受电线圈接受前述对位用电力;电压测量部(例如后述电压测量部14),其测量前述受电线圈的电压;线圈类别特定部(例如后述车载通信装置21和对位辅助部23),其在进行前述对位停车时,特定前述供电线圈的类别;及,对位辅助部(例如后述对位辅助部23),其基于前述电压测量部测得的电压测量值,算出前述对位停车时的前述受电部的目标位置;并且,当前述供电线圈的类别是DD型线圈(例如后述DD型线圈LD)时,前述对位辅助部算出改变前述供电部与前述受电部的相对位置时的前述电压测量值的峰值位置(例如后述第1峰值P1的位置)后,基于前述峰值位置来算出前述目标位置。
(2)、此时优选为,前述对位辅助部,在前述对位停车时,将前述目标位置的相关信息显示于显示部(例如后述显示部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8145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