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测颗粒与壁面发生碰撞后的恢复系数的算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69524.0 | 申请日: | 2021-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280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5 |
发明(设计)人: | 张日;吴隆祺;刘勇;王心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F111/10 |
代理公司: | 青岛博雅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317 | 代理人: | 封代臣 |
地址: | 266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测 颗粒 发生 碰撞 恢复系数 算法 | ||
1.一种预测颗粒与壁面发生碰撞后的恢复系数的算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二维粗糙壁面轮廓的模拟:
采用二维W—M分形函数表征粗糙壁面轮廓的表达式为:
式中:Z(x)为表面轮廓高度;G为轮廓特征尺度系数;D为分形维数,取值范围为1—2;γ为分形尺度参数,取1.5;x为沿着轮廓水平方向的坐标;n为分形尺度指数,n1和n2分别为最高截断频率和最低截断频率,它们的表达式分别由以下两个公式推导出,其中L为采集样本的长度,S为样本的分辨率:
步骤2,求颗粒与壁面的碰撞点:
给定颗粒的初始位置坐标、初始速度v1和初始入射角度θ,每运行一个瑞利时间,判断颗粒是否与壁面发生碰撞,直到求出第一个碰撞点;
步骤3,计算颗粒碰撞后理想平面上的法向恢复系数ηn和法向速度vn2:
颗粒与理想平面碰撞的法向和切向恢复系数分别为ηn和ηt,与实际平面碰撞的法向和切向恢复系数分别为en和et,当具体到某一次颗粒碰撞时,颗粒与壁面粗糙结构碰撞的切平面视为一个虚拟的绝对光滑理想平面,它们之间存在矢量关系如下:
颗粒入射速度的单位向量为:
微观尺度上碰撞位置的切向量表示为:
其中,nn为微观尺度理想平面上的碰撞位置的法向量,nt为微观尺度理想平面上的碰撞位置的切向量;
颗粒的回弹速度为:
宏观尺度上碰撞位置的法向量和切向量分别为:
在实际平面上的法向恢复系数为:
理想平面上的法向恢复系数定义为理想光滑平面上颗粒碰撞后法向速度与碰撞前法向速度之比:
τw为壁面屈服应力,其值为弹性屈服极限Yw的2.1—2.3倍,mp为颗粒质量,dp为颗粒直径,vn1为碰撞前的法向速度:
其中,G为剪切模量,ζ为泊松比,脚标p、w分别表示颗粒与壁面;
vyield为屈服速度,
其中,ρ为密度,脚标p表示颗粒;
求出理想平面上的法向恢复系数ηn;
颗粒碰撞壁面后的法向速度vn2:
vn2=vn1ηn (12)
步骤4,计算颗粒碰撞后的切向速度vt2:
其中:v为颗粒线速度,ω为颗粒角速度,μf为摩擦系数,dp为颗粒直径,sgn为符号函数;ηn为理想平面的法向恢复系数,脚标n、t分别代表法向和切向,脚标1、2分别代表碰撞和回弹过程;
步骤5,求解颗粒碰撞壁面后的反弹速度v2:
该反弹速度也是下次碰撞时的入射速度;
步骤6,求解颗粒碰撞壁面后的角度:二维粗糙壁面轮廓
根据二维粗糙壁面轮廓碰撞点的斜率及相对应的几何角度关系,求出颗粒碰撞后的反弹角度,该反弹角也是下次碰撞时的入射角;
步骤7,求解经过多次反弹离开壁面时的恢复系数:
颗粒经过多次碰撞,最终离开壁面时的角度为β,速度为vf,求出颗粒离开壁面时实际平面的法向恢复系数en和切向恢复系数et;
法向恢复系数en:
切向恢复系数e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大学,未经中国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69524.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