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共振光通信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63247.2 | 申请日: | 2021-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6269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黄川;崔曙光;田源明;李东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
主分类号: | H04B10/50 | 分类号: | H04B10/50;H04B10/516;H01S3/081 |
代理公司: | 深圳尚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503 | 代理人: | 王利彬 |
地址: | 518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共振 光通信 装置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共振光通信装置,包括:主机和从机,依次设置在光束路径上的第一回复反射器、第一增益介质、第一分束器、电光调制器和信号处理器、设在光束路径上的第二回复反射器、第二增益介质、第二分束器和探测解调模块;第一回复反射器和第二回复反射器用于将入射光按照入射方向进行反射;第一分束器对出射光进行分束,以及将分束后的第一光束导入至信号处理器中;信号处理器用于对第一光束进行光电转换,并对转换后的电信号中携带的信息进行实时检测,当检测到电信号中的同步序列结束时,将目标信息输入至电光调制器中;电光调制器将目标信息加载至第一光束中,并通过第二分束器分束进入探测解调模块对待检测信息进行光电转换输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共振光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由1G发展到5G,无线通信系统使用的载波 频率越来越高,由最初的150MHz发展到现在的几十GHz,一方面 是因为低频段的频谱资源趋于饱和,另一方面是因为低频段资源提供 的通信带宽有限,无法满足当今人们对带宽的需求。因此,为了满足 未来通信发展的需求,实现高速、宽带的无线通信势必要向高频段开 发新的频谱资源。由于光波的波长较短且具有几百THz的频率,将 光作为无线通信的载体势必会成为未来无线通信的重要技术手段。
传输速率与移动性之间的权衡是在发展无线光通信技术中势必 要解决的难题。具体来说,以LED灯作为光源的可见光无线通信具 有很大的覆盖面积,移动终端可以在光的覆盖面积内自由移动且不会 中断通信,具有较好的移动性,但灯光的调制带宽有限,会对通信的 传输速率产生很大的限制。另一类无线光通信技术是以激光作为光源 的定向激光通信,这类技术可以实现Gbps级别的传输速率,但需要 使用复杂的机械装置完成瞄准,捕获,跟踪等操作,且机械装置的响 应速度较慢,成本较高,对移动性有极大的限制。
利用分布式光学谐振腔形成稳定的光束,并将其作为载体实现无 线通信是一种新兴的无线光通信技术,该种技术在具有较高传输速率 的同时,也具有较好的移动性,是一种可以突破无线光通信技术发展 瓶颈的技术。
由于光束在谐振腔内进行往复运动,直接将信号调制到光束上会 不可避免地产生非常严重的腔内回波干扰问题,即携带已调信号的光 束在谐振腔内往复运动,影响了后续的通信过程。回波干扰的存在, 对通信的正常进行产生了非常严重的约束,使其在传输速率和移动性 方面的优势无法充分展现出来。因此,如何消除回波干扰是发展该种 通信技术势必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创造的实施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 是:提供一种共振光通信装置,包括:形成分布式光学谐振腔的主机 1和从机2,其中,所述主机1包括:依次设置在光束路径上的第一 回复反射器11、第一增益介质12、第一分束器13、电光调制器14和信号处理器15、所述从机2包括设在光束路径上的第二回复反射 器21、第二增益介质22、第二分束器23和探测解调模块24;
其中,所述第一回复反射器11和所述第二回复反射器21用于将 进入的入射光按照原入射方向进行反射;
所述第一分束器13对经所述第一增益介质12增益后的出射光进 行分束以及将分束后的第一光束导入至信号处理器15中;
所述信号处理器15用于对第一光束进行光电转换并对转换后的 电信号中携带的待检测信息进行实时检测,当检测到所述电信号中的 同步序列结束时,将目标信息输入至所述电光调制器14中;
所述电光调制器14将所述目标信息加载至所述第一光束中,并 通过所述第二分束器23分束进入探测解调模块24对待检测信息进行 光电转换,对并转换后的电信号进行信号处理后输出以实现主机1和 从机2的通信。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分束器13用于将反射光按照预设的比例分 束为第一光束反射光和第二光束透射光,以及将所述第一光束反射光 导入至所述信号处理模块15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未经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6324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次性双重过滤功能溶药器
- 下一篇:一种改性黄土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