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特异性识别棒曲霉毒素的优化适配体及其应用与一种试剂盒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55112.1 | 申请日: | 2021-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618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8 |
发明(设计)人: | 王周平;郭华麟;马鹏飞;段诺;孙羽菡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5/115 | 分类号: | C12N15/115;G01N33/58;G01N33/53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8 | 代理人: | 孙建 |
地址: | 21412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特异性 识别 曲霉 毒素 优化 适配体 及其 应用 试剂盒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特异性识别棒曲霉毒素的优化适配体及其应用与一种试剂盒,属于食品安全生物技术领域。所述优化适配体的5’端或者3’端经氨基、巯基或羧基修饰得到,所述适配体P‑30在检测棒曲霉毒素中的应用。并将其制备一种检测棒曲霉毒素的试剂盒。P‑30具有较高的亲和力、良好的特异性以及较低的合成成本,能够更灵敏高效地检测出食品样品中的棒曲霉毒素。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安全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特异性识别棒曲霉毒素的优化适配体及其应用与一种试剂盒。
背景技术
棒曲霉毒素是水果和蔬菜中最常见的霉菌毒素之一。它在酸性条件下稳定,但在碱性和发酵条件下易失活和降解。棒曲霉毒素具有免疫,细胞和生理毒性。目前,棒曲霉素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传统的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和串联质谱法。这些方法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假阳性,并且检测仪器成本高、试剂消耗量大,故而难以广泛推广。除此之外,免疫学方法灵敏度高、应用范围广,但对于棒曲霉毒素这种免疫原性低的小分子毒素,面临着抗体制备相对困难,检测过程相对复杂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申请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特异性识别棒曲霉毒素的优化适配体及其应用与一种试剂盒。本发明利用适配体的二级结构对原始序列进行剪裁优化,从而建立一种快速灵敏检测棒曲霉毒素的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特异性识别棒曲霉毒素的优化适配体,所述优化适配体为P-30,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进一步的,所述优化适配体的5’端或者3’端经修饰物修饰。
进一步的,所述修饰物包括氨基、巯基或羧基。
一种特异性识别棒曲霉毒素的优化适配体在检测棒曲霉毒素中的应用。
进一步的,所述应用的方法为:将金纳米簇修饰的适配体与棒曲霉毒素混合孵育,之后加入二氧化锰纳米片,反应结束后测反应液荧光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应用方法还包括:反应结束后反应液中加入DNase I内切酶。
进一步的,所述金纳米簇修饰的适配体的制备方法如下:
将L-脯氨酸加入到煮沸的HAuCl4·3H2O溶液中搅拌5-20min后,将反应混合液冷却至室温得到AuNCs,然后加入EDC与NHS活化羧基基团,之后将其与5’端或者3’端经修饰物修饰的适配体在25-37℃条件下震荡孵育10h以上,得到金纳米簇修饰的适配体。
进一步的,所述适配体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一种棒曲霉毒素检测试剂盒,包括所述特异性识别棒曲霉毒素的优化适配体、二氧化锰纳米片与DNase I内切酶。
进一步的,所述优化适配体的5’端或者3’端经修饰物修饰。
本发明方法以棒曲霉毒素为靶标,在SELEX筛选获得的原始适配体序列(序列见SEQ ID NO.2)的基础上,根据二级结构进行序列剪裁,获得一条可与棒曲霉毒素以高亲和性、高特异性结合的适配体P-30。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出一种新型的棒曲霉毒素检测方法,该方法基于“金纳米簇(AuNCs)-二氧化锰纳米片(MnO2NFs)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原理,当棒曲霉毒素存在时,由于AuNCs荧光修饰的适配体P-30与棒曲霉毒素结合,使得P-30从MnO2NFs表面解离,AuNCs荧光恢复。为了进一步增强荧光信号,利用DNaseⅠ对核苷酸链的酶切作用,对体系的荧光信号进行放大。
本发明有益的技术效果在于:
(1)与抗体相比,适配体具有可在体外筛选、筛选周期短、合成方便、易标记各种功能基团和报告分子、性质稳定可长期保存使用等优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5511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