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2-氮杂双环[3.2.0]类化合物、合成方法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33413.4 | 申请日: | 2021-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214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0 |
发明(设计)人: | 彭士勇;周婷;张弘;朱雨琪;陈暖 | 申请(专利权)人: | 五邑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209/52 | 分类号: | C07D209/52;A61P25/28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伍传松 |
地址: | 529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氮杂双环 3.2 化合物 合成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2‑氮杂双环[3.2.0]类化合物、合成方法及应用。一种2‑氮杂双环[3.2.0]类化合物,包括式I所示结构的化合物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中:R为取代或未取代苯环、C1~8脂肪基或三氟甲基;R1,R2分别为取代或未取代苯环、氢原子或C1~8脂肪基;R3为取代或未取代苯环、氢原子、C1~8脂肪基或杂环取代基;R4为杂环取代基、取代或未取代苯环;R5为C1~8脂肪基、苄基或‑COOR6;R6为C1~4脂肪基或苄基。本发明属于医药化工技术领域,制备所得的2‑氮杂双环[3.2.0]类化合物,作用于动物体后,可通过调节组胺的脑内水平,进而产生抗镇静、抗催眠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化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2-氮杂双环[3.2.0]类化合物、合成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阿尔兹海默症是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神经性疾病。统计显示,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5%,多发于65岁以上人群,患病人数约为600万,并以每年30~40万人的数量增长。因此研制可有效控制、治愈阿尔兹海默症的药物刻不容缓。
神经药理学研究表明,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组胺在生理学或病理生理学状态中发挥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节剂的作用。研究也已证明,组胺与体温调节、神经内分泌调节、伤害感受、昼夜节律、发呆的状态、运动性、攻击性、饮食行为、学习和背诵以及突触可塑性等生理学或行为过程有关。
在动物中进行的研究表明,组胺的内源性超突触(extra-synaptic)水平的增加使其能够提高警觉性、学习和记忆过程并能够调节食物的摄取。因此,能够在中枢中增加组胺总量(turn over)或释放的化合物的可能的治疗适应症为治疗与脑老化相关的、与急性和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的以及与神经分裂症相关的认知缺失,也可以治疗情绪障碍、妥瑞氏综合征。
吡咯环骨架和环丁烷骨架均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和生物活性分子中,现有技术中通常同时将分别含有这两种结构单元的药物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如用于治疗抗真菌、抗肿瘤、抗炎或抗结核的药物。包括吡咯骨架或环丁烷骨架的化合物不仅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还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
已有研究表明,具有氮杂双环骨架类化合物,可通过调节大脑组胺,进而产生较强效的唤醒、抗镇静、抗催眠和抗焦虑作用,或许可对阿尔兹海默症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作用。
但是,阿尔兹海默症,病程长,病情复杂,单一药物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不断的研究新药,以期形成疗效更加的复合药物,非常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2-氮杂双环[3.2.0]类化合物,作用于动物体后,可通过调节组胺的脑内水平,进而产生抗镇静、抗催眠的作用。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上述2-氮杂双环[3.2.0]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出一种上述2-氮杂双环[3.2.0]类化合物在制备用于治疗阿尔兹海默症药物中的用途。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出一种包含上述2-氮杂双环[3.2.0]类化合物的药用组合物。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2-氮杂双环[3.2.0]类化合物,包括式I所示结构的化合物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
其中:
R为取代或未取代苯环、C1~8脂肪基或三氟甲基;
R1为取代或未取代苯环、氢原子或C1~8脂肪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五邑大学,未经五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3341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弹簧中心加强成型装置
- 下一篇:通航风险预测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