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黑水虻实现水葫芦资源化利用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09659.8 | 申请日: | 2021-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052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7 |
发明(设计)人: | 鲍文娜;潘海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C05F15/00 | 分类号: | C05F15/00;C05F17/00;C05F11/00;C05G5/20;A01K67/033;A23K10/20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沈渊琪 |
地址: | 310023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黑水 实现 水葫芦 资源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环保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利用黑水虻实现水葫芦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水葫芦粉碎和水热降解;S2.水葫芦水热降解残渣与辅料复配;S3.将黑水虻幼虫按照万分之一比例,添加到上述复配的混合物料中饲喂,饲喂期间温度维持28℃,混合底物含水率维持在60‑70%;S4.对虫体与混合底物进行分离。S5.鲜虫烘干,混合物料室温下堆沤,得到腐熟后的生物有机肥。该方法不仅工艺简单、无二次污染、处理效率高、周期短,而且资源化利用程度高,并可以带来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保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利用黑水虻实现水葫芦资源化利用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水葫芦,学名凤眼莲,雨久花科、凤眼蓝属浮水植物。水葫芦快速生长可有效吸收去除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和重金属,广泛应用于富营养化水体治理。但由于水葫芦繁殖能力过强,给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产生灾难性影响。例如,在富营养水体中,1棵水葫芦一年之内可以产生1.4 亿棵分株, 可以铺满140hm2的水面,鲜重可达28000吨。由于水葫芦快速生长并成为优势物种,会抑制或影响其他物种的生长,破坏生态多样性,造成该地区生态恶化,物种单一。例如,在20 世纪60 年代以前,滇池主要水生植物有16种,水生动物68种;但到了80年代水葫芦快速繁殖后,16 种水生植物已经难觅踪影,68 种原生鱼种已有38种濒临灭绝。另外,当大量水葫芦覆盖整个水面,影响大气与水中气体交换、降低光线对水体穿透力,影响水底生物增长,增加水体CO2浓度,造成生态危害并降低水产品产量。大量水葫芦会严重堵塞河道,致使航运瘫痪。水葫芦还危及到水厂的安全生产,水泵吸入水葫芦将造成滤池堵塞、自来水厂停产,对城乡饮用水供水造成危害。
目前对河道或湖泊水体中水葫芦清理主要通过打捞收集处理。由于水葫芦打捞量很大,收集后堆放容易腐败变质,易引起二次污染,因此如何实现其资源化利用是打通水葫芦危害治理的关键环节。
如今水葫芦资源化的充分利用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水葫芦的营养成分极为丰富,不仅含有蛋白质、钙、磷等常规营养成分,而且还含有铁、镁等微量元素以及多种氨基酸,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目前开发较多的是将其用于制备能源燃料、肥料、饲料,例如可将水葫芦晾晒干化后作为固体燃料,可经水解和发酵制取液体燃料乙醇,可经厌氧发酵产气体燃料(氢气、甲烷等),可堆肥制备有机肥或直接粉碎做田间绿肥,可干燥粉碎做饲料添加剂等。
然而,水葫芦有含水率高、挥发性固体含量低的特点,使得炭化、焚烧、气化和固化成型技术的热值太低,堆肥过程中辅料添加过多,成本太高,工艺时间长。此外水葫芦中的木质素、纤维素含量高,难于降解,厌氧产气量低。在生产饲料方面,由于水葫芦的蛋白含量相对偏低,畜禽的适口性较差。
专利申请公布号为CN108669383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于2018年10月19日公开了一种黑水虻饲料及其制备方法,并具体公开将黑水虻添加至含有餐厨垃圾、肉渣和凤眼莲的饲料中,其饲料的组分比例为餐厨垃圾40-75%、肉渣20-50%、凤眼莲5-20%。上述专利公开的方案还存在一定的缺陷:1.黑水虻饲料中水葫芦的添加方式是将新鲜整株切割成小段,新鲜水葫芦含水率高于90%,其干物质含量低,且在饲料复配过程中,新鲜水葫芦的含量只有5-20%,水葫芦添加量偏少,黑水虻生长过程中更多的吸收的是餐厨垃圾和肉渣中的营养,很难进行水葫芦的大规模资源化利用。2.黑水虻虫体较小,切割成小段的水葫芦相对黑水虻虫体体积过大,且木质素、纤维素含量高,黑水虻难于利用和降解,经济效益低。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水葫芦在处理过程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黑水虻实现水葫芦资源化利用的方法,既能实现蓝藻的高效处理,又能带来经济效益。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加以实现:
所述的一种利用黑水虻实现水葫芦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水葫芦粉碎和水热降解,得水解液和水葫芦残渣,水解液保存作有机液肥直接浇灌土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科技学院,未经浙江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0965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