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变焦硬性隐形眼镜及其制作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133394.8 | 申请日: | 2021-02-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3979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2 |
| 发明(设计)人: | 彭文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婷伊美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2C7/04 | 分类号: | G02C7/04;G02C7/08;G02F1/29;A61H5/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31325 | 代理人: | 王函 |
| 地址: | 200235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焦 硬性 隐形眼镜 及其 制作方法 | ||
1.一种可变焦硬性隐形眼镜,其特征在于,包含硬性隐形眼镜和密封到所述硬性隐形眼镜凸形侧的透镜封壳,所述硬性隐形眼镜凹形表面构造为可移除地安装在角膜上;
所述硬性隐形眼镜与所述透明封壳之间安装有变焦元件,所述变焦元件位于所述透镜封壳的中心区域设置,所述硬性隐形眼镜与所述透明封壳有部分实体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焦硬性隐形眼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硬性隐形眼镜为角膜塑形镜或RGP隐形眼镜或高纯度塑料PMMA隐形眼镜。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可变焦硬性隐形眼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焦元件包含液晶层、电极圈组件、控制芯片、环形电池,所述环形电池上设有两个充电电极;
所述环形电池设置在所述液晶层的外围,所述电极圈组件包含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多个直径不同的透明电极圈,直径最小的所述透明电极圈设置于所述液晶层的圆心处,直径最大的所述透明电极圈设置于所述液晶层的外围处,所述控制芯片分别控制连接每个所述透明电极圈,所述环形电池上安装有所述控制芯片,所述环形电池电连接于所述控制芯片。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变焦硬性隐形眼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电池的内径为6-8毫米、外径为10-11毫米、厚度小于0.5毫米;
所述液晶层的厚度小于0.5毫米;
所述环形电池内壁与所述液晶层的外围之间设有环形封板。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变焦硬性隐形眼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芯片内置有多个控制电路,所述每个控制电路分别控制并输出每个所述透明电极圈的电压来操控所述液晶层产生变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变焦硬性隐形眼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直径最小的所述透明电极圈处的电压为5V,直径最大的所述透明电极圈处的电压为0V。
7.如权利要求5、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可变焦硬性隐形眼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焦硬性隐形眼镜的变焦方法如下:
根据使用者近视屈光度数或等值球径计算输出电压值并传输至所述控制芯片;
所述控制芯片控制输出相应透明电极圈的输出电压;
相应透明电极圈加电后,液晶层中的液晶分子极性取向、光程、折射、焦距发生规律性变化,产生0.5D-10D的焦距变化;
其中D为屈光度。
8.如权利要求1、2、4、5、6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可变焦硬性隐形眼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封壳为隐形眼镜材料;所述透镜封壳上设有进液孔与排气孔。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变焦硬性隐形眼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封壳为隐形眼镜材料;所述透镜封壳上设有进液孔与排气孔。
10.一种如权利要求3-7、9任一项所述的可变焦硬性隐形眼镜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1:将安装有控制芯片的环形电池放置在硬性隐形眼镜的凸形侧;
步骤2:将透镜封壳放置在硬性隐形眼镜的凸形侧并盖住环形电池;
步骤3:将透镜封壳与硬性隐形眼镜密封;
步骤4:在透镜封壳与硬性隐形眼镜之间注入液晶溶液,液晶溶液在环形电池的中央形成液晶层;
步骤5:检查液晶层是否均匀;
步骤6:设置控制芯片的控制参数。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可变焦硬性隐形眼镜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通过所述透镜封壳上的进液孔在透镜封壳与硬性隐形眼镜之间注入液晶溶液,通过所述透镜封壳上的排气孔排出透镜封壳与硬性隐形眼镜之间的空气,随后密封所述进液孔与所述排气孔。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一种可变焦硬性隐形眼镜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通过焦度计监控液晶溶液注入的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婷伊美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婷伊美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33394.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不同状态急性吸入毒性混合物的急性吸入毒性判定方法
- 下一篇:一种新型断路器





